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讓生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台灣人的器官捐贈觀念不再守舊,過去不忍逝去家人「體無完膚」甚至「屍骨無存」的傳統觀念正在轉變,北醫附醫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林建和表示,一般家屬較難接受的皮膚、骨骼組織捐贈,在北醫附醫移植團隊運用3D器官模型列印修復捐贈者大體,並給予家屬心理支持之下,去年迄今已經完成4例皮膚、骨骼組織的捐贈。
6月19日是「器官捐贈紀念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19)日特別舉辦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邀請捐贈者家屬分享由淚眼不捨到忍痛決定的心路歷程,同時也邀請知名作家黃越綏女士擔任器官捐贈推動大使,希望號召更多民眾接力,延續善的循環。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台灣目前有10740人在等待器官移植,而今年大愛器官捐贈總人數164人,大愛器官(組織)捐贈總例數512例。
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表示,器官移植不僅是醫院整體醫療品質的重要指標,更重要是延續捐贈者大愛,讓更多人重獲新生。近2年受疫情影響,器官捐贈移植推動不易,但北醫附醫仍完成7例腎臟移植,包括6例大愛腎臟移植及1例活體腎臟移植,兩度完成單日2例腎臟移植,讓飽受洗腎之苦的病人重拾彩色人生。同時藉由北醫大器捐勸募移植支援體系,轉介衰竭個案至友院,協助2人成功完成肝臟移植。
難能可貴的是,林建和強調,皮膚、骨骼組織捐贈,在加強修復的協助之下,有越來越多家屬願意接受,以該院為例,去年起在北醫大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協助下,移植團隊透過3D器官模型列印,在大愛器官捐贈手術後重新置入、完整捐贈者的大體;同時,針對外傷的捐贈者,也由遺體修復的專業團隊協助,讓家屬放下心中的罣礙。
22歲的陳家瓏在上班通勤途中發生車禍,雖經醫療團隊搶救並裝上葉克膜,仍因腦部受損嚴重,救治機會微乎其微。陳爸爸回憶此事依舊難掩哽咽,表示家人一開始無法接受,但在醫院團隊耐心陪伴下,最後忍痛決定捐出他的心臟、肝臟、雙側腎臟、雙側眼角膜等器官,讓善良的兒子得以延續大愛,讓更多等候器官捐贈的病人,有機會可以返家吃到媽媽溫暖的飯菜。
黃越綏說,台灣的器官捐贈推動長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她自己觀察,周邊親友對器官捐贈的態度,支持響應者略多於一旁觀望者,比例約為6:4,除了每個人自身觀念,家人的支持與否也是影響因素;她很高興自己能於身心安適的情況下,及早簽下同意書,同時趁著家族聚會的時機,與子女分享理念,慢慢凝聚共識,因為「救人是好事」,只要自身器官仍有利用的價值,很希望有機會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
照片來源:北醫附醫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質譜儀檢驗陸續陰性 證據說話!台北榮總毒物科醫:「餵藥案是誤判」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