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吞新藥」藏感染風險 7大症狀一旦上身要小心!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類風溼性關節炎「吞新藥」藏感染風險 7大症狀一旦上身要小心!
類風溼性關節炎「吞新藥」藏感染風險   7大症狀一旦上身要小心!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旦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最怕病情不受控破壞關節,導致肢體變形跟障礙,好在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等新藥療法,進一步提升了治療效果。不過,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新藥有不可不知的風險,相較於傳統療法,使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有較高的嚴重細菌、病毒或是黴菌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在開始治療前應了解相關副作用,並於用藥期間注意潛在感染症狀,包括發燒畏寒、長期咳嗽、持續倦怠等7大症狀。

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免疫功能失調,使得關節受到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而慢性發炎,且症狀擾人,初期會有疼痛、僵硬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長期下來更可能演變成全身性的關節破壞,最終導致關節不可逆的變形與功能障礙。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舒緩疼痛、抑制發炎反應及減緩關節的破壞。除了使用短期的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還需搭配長期的修飾病程抗風溼藥(DMARDs),才能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控制病情發展。

DMARDs可分為傳統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藥害救濟基金會進一步分析,傳統DMARDs,可有效改善發炎症狀,是目前的標準療法,但仍有許多病人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包括血球減少症或是肝腎功能問題等,因此,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藥等新型DMARDs就成為這一類使用傳統DMARDs治療但效果不佳的病人的新治療選擇。

藥害救濟基金會強調,相較於一般健康成人,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因免疫系統失調,本身就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加上使用類固醇或DMARDs抑制免疫系統,使得感染風險進一步的提升;而使用生物製劑或是口服標靶藥的病人,因藥品作用於阻斷特定的發炎反應過程,即人體對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手段,使得感染風險比起傳統DMARDs增加2倍以上,最常見的感染症是肺炎、蜂窩性組織炎或尿道炎。

除此之外,根據統計,還有一些特別的感染,在使用新型DMARDs的病人發生率較高。例如,活動性(肺)結核病、B型或C型肝炎復發及一些較不常見的侵入性黴菌感染;部分藥物還需要特別注意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病毒復發。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為降低感染的風險與危害,民眾應在治療前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上述感染症的病史或家族史,並配合進行相關的檢查、預防投藥或疫苗接種,以降低後續感染的風險。在治療期間,也要觀察是否有發生感染症狀,例如,發燒畏寒、長期咳嗽(2周以上)、持續倦怠、黃疸、解尿有燒灼感、水泡紅疹或是各種不明原因的疼痛等,如有症狀應盡速就醫。

藥害救濟基金會強調,若能妥善處理及預防,藥品的副作用沒有這麼可怕,尤其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必須配合醫囑才能達到最佳療效,病人切莫擅自停藥,如有任何疑問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熟男「心跳每分鐘飆150次」以為工作累 下一步臉歪嘴斜已腦中風

踩飛輪10分鐘!女高中生腳軟、可樂尿… 竟已橫紋肌溶解症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