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洗腎人口眾多,甚至一向有「洗腎王國」的負面標籤,也讓很多病人一聽到「洗腎」兩個字就害怕,擔心就此失去自由?或者認為自己沒救了,洗腎後很快就會死亡?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出國人臨床上常見的五大洗腎迷思,強調其實洗腎是一種醫療方式,讓末期腎臟病人能有正常生活的機會。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郭弘典表示,洗腎是必要的維生措施,他形容,腎臟就像人體的過濾器,主要功能是移除食物、藥物或外來的化學物質在體內代謝後產生的廢棄物,也就是俗稱的「毒素」;還可維持人體體液、酸鹼和電解質平衡,將多餘的水分和電解質排出。
郭弘典指出,正常的腎臟每天可承受高達200公升的血流經過,每分鐘可過濾超過100毫升的血液,當腎臟功能衰退到每分鐘只能過濾5到10毫升以下,就可能需要透過洗腎來維持身體機能,否則體內累積過多毒素或水分是會致命的。
另外,如果本身合併有糖尿病、心臟狀況不佳者,身體對毒素與水分的承受度更低,往往腎臟過濾率的數值還沒到那麼差,就需要洗腎了。
正因為多數病人一聽到洗腎,心理上會有很大衝擊,加上對於洗腎存在迷思,甚至會有抗拒、逃避的想法,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常見五大迷思,一一破解:
迷思一:洗腎後很快就會死亡?
解答:洗腎可在腎臟失去功能時,發揮代替的作用,減少立即生命危險,也避免病人病情惡化。臨床上確實有少數病人洗腎後,原本病情未能改善甚至變糟,真正原因是身體已經有很多共病,有較高機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洗腎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反之若身體沒有合併其他疾病,大部分病人可以長期洗腎數十年並維持生活品質,同時也較有機會接受腎臟移植,徹底脫離洗腎。
迷思二:吃西藥會加重腎臟負擔?
解答:藥品要經過肝腎代謝,在醫師處方或藥師指示下,以合理的劑量和使用方式用藥,其實是安全的,但若病人濫用消炎止痛藥,或是食用來路不明、成分不清楚的偏方,長期下來確實會傷害腎臟。此外,統計顯示台灣洗腎病人近半數合併有糖尿病,這可能讓人誤以為吃慢性病藥物會導致洗腎,但醫師強調,照醫囑用藥,控制好血壓血糖,才能保護腎臟,若病人因擔心傷腎而不吃藥,反而更容易提早進入洗腎。
迷思三:洗腎就不用限制飲食?
解答:洗腎達到的清除率跟腎臟仍有差距,大約可替代正常腎臟的1成,只能降低毒素的累積,與正常人相比,體內殘餘毒素仍高出不少,因此飲食還是要配合營養師的建議,依照個別狀況控制蛋白質以及含鉀食物的攝取量,避免體內製造過多毒素,但整體來說,相較於沒洗腎的末期腎臟病人,洗腎病人在飲食跟水分的限制是比較寬容的。
迷思四:洗腎後就無法工作、失去自由?
解答:目前有兩種洗腎方式,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哪種方式最符合需求。如果要上班、不方便定時到院所洗腎的病人,可選擇「腹膜透析」,定時自行操作換藥水來洗腎,適合擁有較佳自我照顧能力的病人,操作得當就連出國也不是問題。
台灣的洗腎病人有高達9成以上是選擇每周到醫療院所進行3次、每次4小時的「血液透析」,主因是末期腎臟病人以老年人居多,由於學習能力退化或是眼睛看不清楚、手容易抖等因素,難以自行操作,建議到院所接受血液透析,將體內血液引出體外,經由人工腎臟清除毒素後再送回體內。
迷思五:洗腎會讓皮膚變黑?
解答:腎臟功能不佳時,病人容易貧血,再加上毒素累積就可能讓臉色變得暗沉,又稱為「尿毒臉」,這並非洗腎病人的專利,反而是未妥善治療的腎臟病人比較會發生。醫療上可透過補充合成的紅血球生成素改善貧血,加上藉由洗腎清除毒素,有助於改善皮膚暗沉。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痛到歪腰!熟女腎功能只剩3分之1 驚見7公分大「鹿角性結石」作怪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