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抓、握功能恢復特別慢 戴上「機械手」復健助大腦活化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中風後抓、握功能恢復特別慢 戴上「機械手」復健助大腦活化
中風後抓、握功能恢復特別慢  戴上「機械手」復健助大腦活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目前約有15到20萬中風病患,且約以每年3萬名持續增加中,中風後,手功能的恢復特別緩慢,臨床常見很多病人恢復了走路能力,但仍然無法抓握物品,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但借助新科技,現在中風病人只要穿戴上「機械手」復健,有助大腦神經活化,能進一步提升復健的功效。

長庚醫院成立機器人復健中心,便導入由該院醫師與職能治療團隊共同研發的新技術「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中風病人只需穿戴機械手,左右手協同操作,即可抓取物品,感受物品的材質與重量。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部長裴育晟表示,手部的神經骨骼肌肉相當精巧,因此可以做出各種複雜動作,一旦中風後,手功能的恢復也會特別緩慢,是很多病友心中的痛。

今年52歲的簡女士,因為中風導致半身癱瘓,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更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他人幫忙,左手幾乎沒有功能,一度相當沮喪,靠著機器手的幫助,目前已經能夠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

裴育晟指出,機器手的復健訓練一定要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喚起被抑制的大腦神經網路,而使用機器手與物品的真實互動,能讓復健有溫度,引發腦神經的活化。而長庚研究就發現,經醫師及治療師評估適用於機器手訓練的病人,雖然原本無抓握物理能力,但是在機器手協助下,都能做出抓握物品的動作,讓病人覺得自己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且不再感到那麼緊繃。

長庚醫院目前這套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不只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

裴育晟強調,中風患者可能出現半邊身體麻木、癱瘓或嘴角歪斜、說話不清、視野缺損、遲緩及走路搖晃等情形;5年內再度中風的機會高達7成,且後遺症更嚴重,得把握中風後半年到1年的黃金復健治療期,超過1年恢復就較少且較不明顯。

照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聘外籍看護工的這21萬家庭注意了! 12月起衛福部開放新服務

口腔癌成台灣青壯年殺手! 一旦罹癌整整少了20年壽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