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是介於45到59歲中年婦女,比例已占總人口11.7%,健康狀況可不能只注意到身體現象,董氏基金會引用國外最新研究提醒,身體虛弱的中年女性,特別是握力差和從坐著到起身需花比較多時間的中年婦女,有較高的憂鬱或焦慮症狀。
這一篇2019年6月刊登於《更年期》期刊的研究,由新加坡學者進行,研究者是1159名年齡介於45到69歲、定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進行婦科門診的婦女為對象。
研究顯示,有181位婦女呈現憂鬱或焦慮症狀,年齡多集中為45到54歲。患有憂鬱或焦慮症狀者的身體測量表現較差,握力不足與需要花較長時間完成重複座椅起立測試者,和較高的憂鬱或焦慮症狀有關,分別高出68%與33%。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劉嘉逸表示,中年婦女體力較差容易心情不好,或中年婦女可能因憂鬱、焦慮情緒而造成體力變差,這兩種推論在先前相關研究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證據支持,例如憂鬱症會讓患者感到疲憊與乏力、加強體力有助於改善情緒。
正因為兩者間的關聯性猶如雞生蛋、蛋生雞,劉嘉逸強調,不論其因果為何,建議中年婦女都應維持良好的心情及體能狀態,平時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加強體力的同時可以讓心情更好。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研究顯示體力與心理健康呈現密切的相關,雖然無法證實因果關係,但強力的證實了運動的好處,尤其,研究結果呈現焦慮、憂鬱的年齡多落在45到54歲,這些人除了正面臨更年期適應,同時還夾在年邁的父母、孩子、丈夫與工作間,以及社會對她們的過度期待,日積月累容易積勞成疾,也易伴隨著憂鬱跟焦慮狀態。
葉雅馨提醒,中年婦女應有「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照顧好周圍的人」的意識,當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時,才能夠做出有益於他人的行為。建議這階段婦女可將運動融入家庭生活的一部份,讓家人看到自己的積極與維持身心健康的需求,同時找幾個年齡與經驗相近的好友,除了可幫助自己找出一些可行的策略,有需求時,實質上也相互的支援及鼓勵。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3病患用到「救命藥」燒很快退了! 張上淳首揭國人低出院率原因
兒爆出國爭議5天後再復出 張上淳只一句話:謝謝很多人對我的鼓勵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