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親子共食比例下滑! 逾半「早餐各吃各的」沒情感交流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台灣親子共食比例下滑! 逾半「早餐各吃各的」沒情感交流
  • 字級
台灣親子共食比例下滑! 逾半「早餐各吃各的」沒情感交流

▲國內調查發現,台灣親子的共食比例下滑了。(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家長陪伴孩子同桌吃飯的比例,越來越低。董氏基金會連續多年與「雀巢健康兒童全球計畫」合作,進行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今年首次發現台灣親子共食比例呈現下滑趨勢,其中又以早餐最為嚴重,幾乎過半數的孩童都是自己吃早餐,直接衝擊的是親子在餐桌上的情感交流。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這項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針對 近2萬名家長進行,若拿2017年與2015年相比,家長每周4至7天跟孩子共食早餐和晚餐的比例雙雙下滑。

調查發現,又以早餐情形最為嚴重,共食比例由53.5%下降至49.3%,且有超過半數(50.6%)家長一周內與孩子共食早餐的天數少於3天。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同時顯示,共食家庭的孩子,孩子偏食、挑食的發生率要較未共食家庭少7%,孩子也會吃較多健康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榖等,且喝較少的含糖飲料。

許惠玉分析,共食比例下滑,全因現代家長工作忙碌、孩子晚睡晚起,加上在家中備餐往往耗時,不少家庭乾脆把手伸向快速、便利的外食,更大的警訊是許多家庭過度使用3C產品,就算真的同桌,也可能還是各吃各的。

董氏基金會回顧近20篇文獻就發現,親子共食對孩童健康成長有關鍵性影響,且效應一路延續至成人。

許惠玉強調,數據證實共食的好處,每周至少3次和家人一起用餐,可減少1成2過重風險、2成吃不健康食物的機會,以及3成5暴飲暴食的行為,相反的,如果小時候缺乏與家人一起吃飯相處的時光,長大後則可能導致社交能力低落、學習表現差、並增加過重與肥胖的機率。

專家也建議,可以利用「前一天先開好菜單」、「事先處理材料」、「冰箱隨時有雞蛋」等小技巧,節省時間,便能多一點時間坐下來親子共食、關心孩子的成長,吃出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與幸福感,會比說教更容易走入孩子內心。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