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焦慮是不少人的需要面對的問題,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無法容忍錯誤發生、因為思緒停不下來導致失眠等,這些都會對身心造成影響。心理學家認為,焦慮無所不在,別讓焦慮剝奪生活的快樂,徹底認識焦慮的發生,要學會利用大腦神經搞定它,就能在生命中輕鬆擺脫焦慮。
伊莉莎白.卡爾與臨床心理學家凱瑟琳.皮特曼在新作指出,焦慮的感覺並不舒服,但其實正是它幫助保持警覺、專注,以排除困難、規劃未來,甚至在各種生死瞬間無數次救下命的關鍵。如果想要善用焦慮的好處,而不是被焦慮綁架,就需要徹底認識大腦產生焦慮的皮質途徑和杏仁核途徑。
「杏仁核」如何幫我們發現並記住各種危險,例如在車子迎面撞來時,想都沒想的就往旁邊一跳;曾經被蛋糕上的蠟燭燒傷後,就很怕看到打火機、仙火棒或營火等各種有火焰的事物,這些都是因為杏仁核在幫助我們避開危險。
「皮質」如何詮釋接收到的各種訊息及預期未來發展,像是出門在外時突然想起,自己到底有沒有關瓦斯,並聯想到可能的危險而開始擔心;看著大學寄來的通知信,猜測自己可能沒有通過入學申請而不敢打開通知信,這些是因為皮質的負面想法或想像,引發了不安和擔憂。
專家指出,杏仁核和皮質的反應,是為了幫助我們生存或活得更好,只是有時候這樣的好意反而壞了事,讓我們焦慮到不行。了解到焦慮從哪裡開始,才能避免用錯方法,讓原本是想降低焦慮,結果反而因為效果不彰而愈來愈焦慮。
兩位作者在新書中總結20年多年焦慮的神經基礎相關研究和新興知識,除了描繪恐懼和焦慮成因的新樣貌,也提出方法轉化大腦迴路,好讓它更能抵抗焦慮,而非製造焦慮。像是緩慢呼吸和肌肉放鬆告訴杏仁核「身體正在平靜下來」,比用認知勸自己冷靜更能鎮定杏仁核。
此外,認知到「皮質經歷的訊息並不等同於現實」,眼見不定為憑,其他感官訊息也是如此。要自己不要去想某個念頭,會使那個念頭更強烈,改對自己說「停止」,然後去想其他快樂的事。正念能幫助成為焦慮的觀察者,而不是與焦慮搏鬥的人,進而接納焦慮的經驗。
完全擺脫焦慮是不切實際的目標,給杏仁核新的情緒記憶,對治皮質的過度思考,讓剛剛好的焦慮,帶來成長和茁壯所需要的力量。更多內容請參閱柿子文化出版「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聞照來源:pexels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捐款200萬元援助8社福團體 World Gym年終歲末公益送祝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