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40多歲男子安排接受外科手術,沒想到動手術前例行驗血,報告卻發現有「貧血」異常,一開始還找不到原因,多虧醫師警覺,會診血液腫瘤科,這才意外發現男子竟罹患了三大血癌之一的「多發性骨髓瘤」,好在及早採取加入標靶藥物的四合一療法,壓制腫瘤,爭取到成功完成自體骨髓移植的空間,也壓低可能的復發率,迄今二年,症狀完全緩解,免疫電泳顯示完全緩解,幾乎測不到癌細胞。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型惡性腫瘤的一種,與淋巴瘤、白血病並列為三大血液型癌症,比較容易發生在老年人,但國內臨床仍不時有年輕病例出現。
收治病人的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游介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主要是因為體內的漿細胞出現病變,蔓延至全身多處骨髓,發生率不高,約為每十萬人口當中有3人,常見的症狀包括:貧血、骨頭病變、高血鈣、腎功能受損,由於不具特異性,不易與其他疾病區分,導致病人從一開始有症狀到確診平均得拖一年左右。
游介宇說,好消息是,隨著醫界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跟病因越來越清楚,診斷率已越來越高 ,例如目前腎臟科醫師只要看到腎功能受損的病人,在排除其他病因之後,都會把多發性骨髓瘤的可能性納入考量;而骨科、復健科、以及神經內外科的醫師,也會對病理性骨病變的患者,追查是否可能為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癌目前無法根治,且復發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因此,目前臨床針對新診斷病人的治療目標,就是希望及早介入,藉助藥效夠好的引導式治療,抑制腫瘤,好爭取自體骨髓移植的成功率,進一步達到更長久的疾病控制,延緩復發。
游介宇形容,引導式治療就是開路先鋒,而用藥時間點很重要,只要是有貧血、骨頭病變、高血鈣、腎功能受損等臨床症狀者,或者是沒有症狀、但核磁共振影像顯示有二處或以上的骨病變、骨髓漿細胞 (bone marrow plasma cell) 百分比≥60%、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游離輕鏈比例值≥100,就應該及早接受引導式治療,把腫瘤負擔壓到最低。
游介宇說,目前健保給付的是三合一療法(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類固醇)的引導式治療,但根據最新臨床實驗,已證實多加了標靶藥物的四合一療法(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類固醇、單株抗體),效果更好,可提高自體骨髓移植成功率,讓復發時間能夠盡量往後延,提高病人存活,國外已有不少國家都納入第一線給付,唯一缺點是價格貴,像該名男子就是自身商業保險有給付,才有辦法第一時間用藥,可惜的是,國內健保還落後這一步。
不要聞癌色變!游介宇提醒,提到癌症,不少病人都擔心化療,事實上,多發性骨髓癌治療已不用化療方式,而是採取標靶藥物,副作用少、效果更好,只要能夠依循引導式治療、自體骨體移植、維持性治療的步驟,一步接續一步,臨床甚至有病人控制良好,長達 15 年不復發。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健保總額首破9千億 民眾安啦!衛福部精算曝光「明年不漲保費」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