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王少筠綜合報導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2)日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在健保實施的頭10年(1998年至2007年),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首次住院率從10萬分之35.6下降至10萬分之18.7,降幅48%。研究團隊推估,與精神醫療可近性、藥物進步有關。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據「精神健康基金會」103年的電訪問卷調查,發現有75%的民眾沒聽過「思覺失調症」,卻有85%的民眾知道「精神分裂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為精神疾病的一種,常見症狀包括妄想、幻覺、思維混亂、幻聽,缺乏情緒表達能力及社會參與動機,且患者通常伴有其他心理狀況,如:焦慮症、重度憂鬱症等。過去,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皆譯作「精神分裂症」,然衛福部已於103年5月正式更名,避免國人對該疾病有錯誤認知。
為了鼓勵患者趁早發現、積極治療,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為堅與其指導學生、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江芝林,以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探討台灣自健保實施以來,思調失覺症患者的首次住院率的歷年變遷。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社會精神醫學及精神科流行病學》期刊。
研究結果顯示,在健保實施以來的頭10年(1998年至2007年),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首次住院率從10萬分之35.6下降至10萬分之18.7,降幅48%;所有精神疾病患者的首次住院率也從10萬分之47.8下降至10萬分之29.2,降幅38%。
江芝林在記者會中表示,住院率的逐年下降,顯示因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比例愈來愈低。推估跟健保實施後,精神醫療可近性增加、近年來精神科藥物治療的進展,有密切關係。
江芝林指出,思覺失調症各年齡都可能發病,但多集中在青年階段:男性好發於15-25歲、女性好發於25-30歲,正是學業、事業、成家等各重要階段匯合的年齡,若錯失治療先機,導致病情惡化,不僅是個人失能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台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科名譽教授胡海國解釋,思覺失調症患者乃腦部生理功能出現問題,當面臨壓力、挫折,便可能發病;若能及早發現、治療,不僅療效最好,也可以降低日後可能惡化到需要住院的程度。
「知道哪裡不對勁了就快點來,」胡海國認為,當親友接收到患者的求助訊息時,應該儘早給予協助幫忙,勿以道德判斷質疑。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