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康弘昌、李文成/台北報導
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年主辦2022國際失智症協會亞太區域會議暨國際研討會,當中邀請多國失智者患者及專家、學者分享經歷及實務經驗,期盼全球各國可在研討會相互取經,共同為失智症患者於會後再盡一份心力,讓患者們即便確診仍能活出可貴尊嚴。
服務於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林志遠在報告時指出,據協會統計,近來失智症人口越來越多,現在每74位長者即有1位患有失智症。數據也看見,45歲以上的勞工有變多的趨勢,而這是有機會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族群。早發性(年輕型)失智患者們通常在職場或是家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能是職場上優異的經驗人才、學界的專業人士,也可能是需要負擔家庭生計的藍領勞工等,如何讓他們即便在患病後仍能保有工作權、持續於職場上貢獻,成為一門極需各界集思廣益的議題。
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後發現,雖然目前社會在提升對失智症的認知後,對於失智症患者的接納程度有日漸增高,但患者真的要順利在職場上工作其實還是面臨幾項問題,像是缺乏罹患失智症後仍能在職場工作的案例;引發公司同仁產生適不適任的疑慮;受訪者僅是公司一般職員,即便願意接納,但因為權力不足,人事雇用上還是要由管理階層決定;公司規模較小,資源不夠充足,沒有辦法有足夠能力支援失智症患者等。
林志遠表示,面對以上困境,台灣失智症協會未來將會持續宣導失智友善職場概念,提供更多真實案例,讓大家了解患者即便患有失智症,還是有辦法做很多工作。此外,雖然現在不少職場有為失能者打造友善的空間環境,但針對失智者們的支援仍不夠完善,未來協會也將設計一套指引,讓各公司可以依循,使失智症患者在職場上能獲得友善的對待。至於如何更有效地提升企業對於失智症患者們的接受程度,台灣失智症協會除了將針對企業高層舉辦失智友善論壇,也將與EMBA課程接洽合作,讓企業高層們在課程中獲取相關訊息,進而保障失智症患者在職場裡、求職上受到妥善的支持與協助。
來自日本的失智症確診者Tomofumi Tanna先生即分享,自己是在9年前、年僅39歲時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不過從確診至今都還在NETZ TOYOTA 仙台分公司工作,僅從銷售部門轉調至行政部門,但並沒有離職,而是持續地在原公司工作。
看到如今有越來越多人去關注失智者工作權益等相關議題,讓Tanna先生深知生活是有回報、有價值的。不過他也坦言,他在工作上還是面臨了不少挑戰,像是必須要向同事說明症狀以及實際狀況,即在工作上有哪些情形是沒辦法辦到的,同時亦須放棄晉升念頭,並看著後輩各個接連領先於自己。雖然這會令人感到沮喪,不過因為透過他去分享自己的症狀,也為公司帶來很正向的變化。
Tanna先生表示,當一位員工罹患失智症,仍能在同一工作崗位繼續工作,其他的同仁也會覺得如果自己某天生病了,不會被公司要求不能工作,這給其他的員工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其他的員工也會覺得如果自己的家庭遇到有家人需要照顧,對於請一天假照顧家人,就不會感到不好意思。
Tanna先生說,他非常感謝公司以及老闆,因為上司每個月都會與他開會,並詢問他在工作上是否仍能應對自如,同時還會詢問周遭同事他的工作狀況是否需要調整或給予協助。Tanna先生認為,倡議失智友善職場,並不是要讓每位患者旁邊都要有人一對一的專人照顧,而是當他們忘記事情時,不會感受到不安全或感到煩惱,而這只需要同仁們幾句簡單包容的話即可做到。
至於怎麼樣可以幫助失智症患者重返職場?台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職能治療師紀皇如則向大家分享一套失智者就業決策輔助工具(DWDA),用來協助失智者及其家庭釐清就業現況。DWDA可透過全盤考量,找出失智者合適的就業方向,並了解相關資源做連結應用及紓解因就業問題產生的壓力與疑惑。
紀皇如強調,DWDA會確保失智者是以自身想法做出決定,而非因其他人強迫下做出選擇,並了解患者對工作的意願和想法。當失智者不想工作,工具也會協助了解原因,幫患者們審視自身價值,以釐清喜好,轉換其他生活重心。DWDA將可提高大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並促進跨學科的專業人士及相關機構合作,讓大家可以一同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所需的服務。
照片來源: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台灣失智症政策納入長照2.0 國際失智症協會執行長:整合式政策效果不佳
【有影】2022國際失智症協會研討會在台灣 20國專家交流失智政策發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