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玩假的?東協語文師資面臨結構性挑戰 - 匯流新聞網

NEWS

新南向玩假的?東協語文師資面臨結構性挑戰
新南向玩假的?東協語文師資面臨結構性挑戰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少筠/台北報導

台灣作為東南亞的鄰居,卻長期對東協諸國有錯誤的認知,並以「重歐美、輕亞非」為高等教育體系的導向,致使我國缺乏東協語文的專業人才。國民黨立委林麗蟬、柯志恩與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今(13)日共同舉辦「東協語文教育政策」公聽會,邀集有關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專家學者以及專業外語師資,就東協語言教學困境進行討論,檢視當前「新南向政策」之不足。

「新南向政策」一直是蔡政府上台後,亟欲發展與佈局的方向;然而在教育政策執行的配套上,包括東協(東南亞)語文教育的師資培育及聘任,受限於目前高教生態,多校面臨不少困境。

柯志恩表示,巴拿馬斷交給我國的外交情勢投下一枚震撼彈,政府除了擔憂可能的「骨牌效應」,也應思考如何與離我們更近、擁有更多血緣連結的東南亞國家合作。蔡政府高舉新南向的旗幟,企圖整合各部會、地方政府,以及民間企業與團體的資源與力量,餅畫得很大,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新南向的人才從哪裡來?

國立師範大學應用華文系副教授楊聰榮指出,目前政府提出的新南向政策,用以應對東協共同體,其實是不足且落後的。倘若未來東協整合成功,必然形成更為龐大的勢力;而在國內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等問題時,整體教育內容應做結構性的改變,「在新時代應該要有新世界觀。」

台灣泰國交流協會秘書長洪銘謙認為,我國東協語文高教政策應向中國大陸借鏡。該國早在加盟東協以前,自1960年代即開始佈局,且一直都有策略性及全面性的考量。他表示,如果台灣要留住東協語文的專業人才,必須先提供工作機會。然而,在現行高教體制下,除國立暨南大學、高雄大學有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其他學校僅設有東南亞語言的選修課程;若遲遲無法擴大專任師資的需求量,人才只會源源不絕流向中國。

柯志恩引述她曾經做過的研究,當一位母親來自歐美國家或日本,家裡的其他成員一定都會鼓勵孩子學習母親的語言,「但當這位母親來自東南亞國家時呢?還會支持孩子跟著母親講『媽媽的母語』嗎?」她說,台灣有許多優秀的新住民,他們能說流利的東南亞語言及國語,也有相當優秀的學經歷;惟限於東南亞語言課程一直被視為「配菜學分」,他們無法成為專任師資,只能教授「基礎課程」,往往也無法在課堂上就東南亞文化做深入探討。

文藻大學歐亞語文學院院長張守慧表示,目前東南亞語文修課人數是以倍數成長,但師資來源多為兼任與專案老師;若國小、國中、高中的東協語文師資都建有人才資料庫,將會是高教體系轉型的助力。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何景榮也強調,政府應對於助理教授以上推動補助專案,讓他們有專職服務的機會,而不是永遠的兼任教師。

不過,與會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則認為,目前面臨的問題是:誰來擔任東南亞語言的老師?因此初步希望培養東南亞語言專案老師,盼未來能同中國大陸成立語言大學。

林麗蟬表示,東協語文師資問題有必要盡快解決,唯有掌握語言優勢,國家未來的發展才不至於受限。因此她建議,政府應在全國北、中、南部各設一個東南亞師資培育中心;同時要求教育部,調降東南亞語系所的師生比、建置東南亞學術與人才資料庫,以解決外語人才外流與高教師資結構的問題。

張廖萬堅認為,培養、深耕台灣的新南向人才是朝野共識,但至今仍未見相關部門的完整規劃,期待政府能真正落實「不只交易、更要交流」的新南向政策。

柯志恩最後表示,台灣應用更開放的態度,去認識東南亞的語言及文化,「好好鼓勵新住民媽媽用她們的母語來教孩子吧!」

20170613_6
▲圖正中為台灣第一位新住民立委林麗蟬。

延伸閱讀:
【匯流新聞】立委籲設海洋部:讓台灣成為真正的海洋國家
【匯流新聞】原住民族語列國家語言 鄭天財:是個感恩紀念的日子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