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亞洲•矽谷」人資長蔡志宏(1)讓台灣成為連結矽谷的匯集點 - 匯流新聞網

LIFE

專訪「亞洲•矽谷」人資長蔡志宏(1)讓台灣成為連結矽谷的匯集點
  • 字級
專訪「亞洲•矽谷」人資長蔡志宏(1)讓台灣成為連結矽谷的匯集點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台北報導

蔡英文總統上任以後,積極展現出對台灣科技業以及新創圈的關心,也推出許多相關的政策與計畫,「亞洲•矽谷」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多數民眾、甚至這些企業與團隊對於這項計畫的了解仍不夠全面,包括一些在野黨批評的聲音、擔心這項計畫會變成「亞洲•蚊子館」;網路上也出現一些質疑,例如這項計畫是否只為政治考量?且矽谷既不能複製也無法山寨等等疑問不斷出現,究竟這項政策的目標和計畫為何?

「亞洲•矽谷」不是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版矽谷,而是連結台灣與矽谷

亞洲•矽谷人資長蔡志宏博士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採訪,為我們一一介紹亞洲•矽谷的全貌,並回應外界的疑問以及質疑。

「『亞洲•矽谷』是我們計畫的全稱,政府內部則稱它為「亞洲連結矽谷」計畫,中間的點唸作『連結』。」亞洲•矽谷人資長,蔡志宏博士選擇以名字作為開場,也切中了外界疑問的核心。

20170714a03a01
▲「矽谷是不可複製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使台灣成為亞洲連結矽谷的匯集點。」

蔡志宏博士解釋,「矽谷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發展經驗,它是不可複製的。因此,從一開始規劃,就沒有打算將矽谷整個複製到台灣來。反而,台灣若能應用矽谷的資金、研發的力量或者學習體系的創新能力,若能結合這些東西,才有可能創造多贏的局面。」他點出,這項政策是希望使台灣成為亞洲「連結」矽谷一個重要的匯集點、一個Hub。

推動「物聯網(IoT)」與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

蔡博士指出,在所有科技裡,物聯網是最多元、最多商業機會的科技之一,因此推動物聯網產業的創新研發與相關的體系建構,如何利用台灣既有的ICT產業能量與其他產業結合、形成生態系,這是亞洲•矽谷計畫的主軸之一。

【匯流新聞網】物聯網時代來臨 台灣要抓緊機會

另一項重點,則是強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系。「台灣在過去幾年,不是沒有在創新創業領域努力過。包括政府、各個大學從旁投入,例如:大學的創新育成中心;政府則是設有新創基地;在民間,更有各式各樣的加速器;地方政府為鼓勵創新,也設有一些園區或者讓新創團隊進駐的空間等……但這整個體系需要由中央的力量將這些能量連結起來,使其可與國際、矽谷串接起來。」

20170714a03a02
▲人資長蔡志宏指出,亞洲•矽谷的連結並非單指資金面上的連結。/新聞照來源:CNEWS

蔡志宏指出,「這個串接不只是資金面的串接,更重要的是資訊流、創新機制等的串接。亞洲•矽谷建構出這平台,讓台灣的創新團隊有機會在台灣接觸到國際上、矽谷等級的天使投資人與創投基金,透過平台讓他們可以直接了解國際上的最新趨勢,以及投資人對於創新創業團隊的要求與水準等,使台灣的創新創業團隊可以走入國際。台灣的市場終究要開拓出去、與全球市場接軌,而要與國際接軌,團隊與投資人媒合就顯然有其必要。」

亞洲•矽谷如何幫助新創企業,產生資源、資金的對接?

「亞洲•矽谷所能運用到的政府資金分成相當多的層面。有的屬於政府的科技計畫、也有相當比例是在物聯網、有些則是創新創業所需要的資源。這些資源分散投注在各個大學以及相關的研究計劃裡,有一部分則放在像是智慧城市這方面的補助案,讓新創團隊和地方城市的需求,在類似的計畫裡能有所發揮。這包括三個面向: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另外則是IoT平台。」

台灣的許多創業團隊是來自學校的。蔡博士指出,「學校有創新創業學程或者有自己的車庫(garage)、創新基地或者創新育成中心,亞洲•矽谷提供給學校這些團隊申請與產業界連結、輔導,最後成為一家公司的輔導機制。我們不只是提供資金面的補助,而是讓那些資深的創業人、mentor來輔導這些團隊真正成熟,是一整套的輔導機制。」

此外,作為亞洲•矽谷計畫的一部分,蔡指出他們會篩選一些博士級的畢業生,看這些博士畢業生是否願意到矽谷,「我們希望能夠媒合相當比例的博士畢業生作一些研發工作。亞洲•矽谷也已在矽谷設有Office;每年每季我們都會舉辦資金媒合會,相關的團隊可以在媒合會上與潛在投資人可以一對一相談,」蔡博士再一次強調,亞洲•矽谷建立的是「平台」,除了資金以外,更重要的是搭建這之間的連結,與矽谷的連接未來也將繼續擴大,亞洲•矽谷希望在新創團隊的每個階段的成長過程,提供他們不一樣的幫助。

繼續閱讀 >>>
專訪「亞洲•矽谷」人資長蔡志宏(2)台灣新創團隊的機會都在這

延伸閱讀:
匯流新聞網【台灣新創系列5】創咖啡:孕育台灣新創之地,創業家請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CNEWS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