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量迷思3-2】少數人創造多數聲音 張正昀:高聲量可能是高風險 - 匯流新聞網

TOPIC

【聲量迷思3-2】少數人創造多數聲音 張正昀:高聲量可能是高風險
【聲量迷思3-2】少數人創造多數聲音 張正昀:高聲量可能是高風險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掀起韓流,橫掃台灣選舉。如今當年韓流大勝,猶如過眼雲煙。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屈彥辰/專題報導

今(2022)年底台灣將迎來選舉盛事,政治人物得益於網路發達,常於社群網站展現親民形象,或爭取媒體曝光,爭取網路聲量的增加。不過,聲量是否等於支持,這部分已是迷思。對此,長期關注選舉的中華民意研究協會資深研究員張正昀受訪,引用美國研究資料,指出所謂聲量很可能是「由少數人創造出的多數聲音」,高聲量帶來的未必是益處,可能是高風險。

張正昀認為,聲量定義很多種,一般來講是:「網路上的行為體對某一個行為體的意見表達,或情緒反應的總和」,行為體不見得是真人,也可能是機器人或一人飾演多角。從理性分析角度來看,從網路上轉為現實生活中,付諸實際行動,需要付出很多成本。在網路上便利的按讚留言,成本對個體而言是很低的,且容易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行為者可能光在網路上按讚留言,便已發洩其情緒,是否真有必要將情緒付諸行動,這部分有待商榷。

張正昀強調,虛擬世界的便利性有利於傳達資訊或情緒,跟人們實際到現場參與,成本截然不同,因此聲量跟實際支持有某種正相關,但不能完全混為一談,況且聲量有正有負,如果負面壓過正面,總體聲量還是高,支持度則不可能那麼高。

張正昀引用2020年國發會《國家數位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有 45.7%的人「最近三個月曾於社群媒體或部落格發表貼文、上傳照片或影片」,換言之上網的人有一半的人會積極的參與。再者,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研究資料,該資料分析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選民的網路行為,有10%的使用者產出92%的推特量,意味網路聲量可能有「28法則」,就是少數人產出多數的網路聲量,至於網路聲量高是否保證支持度高,需要結合精確民調、基層走訪、田野調查等,才會得到全部的面貌,單看網路聲量是不準的。

張正昀進一步舉例,2018年縣市長選舉時,當時角逐新北市長的現任行政院長蘇貞昌跟特定政治人物,網路聲量相比對手而言並不會低,甚至有超過一些,顯然選舉結果與聲量相反。

2018年,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狀況較為特殊,韓是形成一個閉環,網路聲量是正向的,加上吸引到媒體注意後,強化更為正向的發展,然而這套到2020年總統大選行不通。張正昀指出,除非聲量本身是帶動正向循環的發展,否則可能變成惡性循環,高聲量帶來更不利的狀況,政治人物要考量的是,高聲量不一定帶來高獲利,反而可能是高風險。原因在於,聲量高會帶動流量,現在的媒體需要流量,因此會格外關注,受媒體關注的程度高,一般人看到媒體報導就能知道政治人物的動向如何,在此情況下,沒有做出正向的閉環發展,中間出差錯或因應議題、事件的處理不當,對於政治人物反而是惡性影響。

202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的造勢現場。

聲量不是選舉的全部

張正昀解析,若要追求網路聲量,依照目前的網路環境,需要有些鮮明的人設,據他觀察,有些政治人物面臨人設不清楚,因而沒什麼聲量,或是固定在某種特定人設,同時可能因為該人設的緣故,進而做出傷害所屬團體,單單增加人設利益而不會增加大眾利益的事情,這也是惡性循環,若是人設崩塌,等於聲量也沒了。政治人物設計人設的時候要考量到「公共性」,意即是否能夠代表大眾發言,而非追求個人的利益為主, 比如說有些政治人物的人設偏向辛辣,當遇到某些不需要辛辣處理的議題、事件,也可能慣性的辛辣回應、處理,其所屬的政治團體可能希望圓滑的處理,而政治人物辛辣的處理反倒傷害所屬團體的大利益。

談及聲量對於選舉的影響,張正昀認為,影響選舉的勝敗有很多因素,聲量代表的只是大眾知道某候選人。選舉包含組織動員、政策研究、文宣、輿論討論等,理論上正向的聲量有助於選舉,政治人物必須思考,正向聲量如何(回饋到選票)。這部分回到前面講的聲量高帶動流量,藉由媒體報導,讓廣大民眾了解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質、政見等,進而有助政治人物爭取支持。

若只重視網路聲量,不深入基層的話,對選舉不一定有幫助,這部分在縣市議員層級的選舉可能還不會有太大影響,不過若到縣市首長、立委層級,這類選舉牽涉到政治人物經營選區是否踏實,不能只偏好某一邊,會同時需要空戰跟陸戰。張正昀強調,單一選區選舉中,尤其出現「三腳督」的情況的話,必須獲得超過一定比例的支持,比如超過4成甚至過半,才能篤定當選。

張正昀再次提到,聲量背後可能是由少數人撐起,跟實際上大眾真正想表達的意見或實際支持是有落差的。據他觀察,網路上在各篇新聞或評論底下留言的帳號重複性很高,有些也看得出來是機器人,或貼文是從別處複製過來的。現在的網路經營行銷已經是產業化,若太過陷入聲量迷思,對於選舉來說會變成偏廢,看不見選舉全貌。網路聲量的重點在如何正面使用,配合陸軍,才會對選舉有關鍵影響。

關於有政治人物認為自己聲量高等於支持度高,是否放大聲量的重要性?張正昀回應,這可以分兩個部分來看,第一是政治人物知不知道聲量背後的實際狀況?若知道,會不會是把「聲量高等於支持度高」,拿來作為政治資本,作為爭取籌碼的基礎?讓「高聲量等於高支持」成為既定印象,跟政治團體、選民爭取政治籌碼;第二是若不知道,那就是陷入網路聲量的迷思。

照片來源:總統府、CNEWS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聲量迷思3-1】聲量高易陷同溫層效應 何志勇:可操作性高

【聲量迷思3-3】追逐曝光一直有 練鴻慶:選民喜好決定政治人物行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