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 林昀璇綜合報導
近期新創產業興起一股浪潮,多數新型態的經營模式都顛覆了以往傳統。但是,台灣的法規環境是否適合生存?日前,由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一份「2016-2017全球競爭力報告」當中,在「法規鼓勵外資投入的程度」排名第87,幾乎落入後段班。
WEF全球競爭力報告可當作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狀況的總體檢,也是政府擬定因應對策的參考依據,而台灣在該報告中的外資評比項目表現不佳,顯示出政府對於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尚有待改善。
以Uber作為例子,Uber打著共享經濟的名號勇闖全世界,雖然目前在台灣尚未合法,但是Uber不畏台灣法規,還計畫要在台灣推出UberEATS餐飲外送服務,然而尚未上路就已經遭交通部警告違法取締,現在連其他外送業者也受到牽連(例如:foodpanda),其實有許多外資駐台無不是看上有利的台灣市場,但是卻在法規層面上屢遭碰壁,這也使得台灣法規重新受到檢視。
>>>罰不怕! Uber在台灣推送餐服務仍違法
>>>受Uber牽連? foodpanda在台違法經營
從Uber開始,接連的Airbnb在台灣也面臨相同的問題,政府對外的回應一概是「依法行政」。的確,以政府立場來說,確實是依法行政,於法有據,但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些「方便好用的創新產業」被說違法,是否也該檢討台灣法規的本身問題?
依照台灣法律規定,這些新興產業確實是真的踩到地雷,不過,新政府當初不是信誓旦旦的說要改變既有產業結構,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嗎?難道現在只能如此打壓那些創新產業的發展嗎?
對此,徐永明委員表示,新創科技持續在台灣發展,基本上已經含括食衣住行各個領域,但國內行政部門效率不彰、法規規範跟不上產業創新腳步,以致於這些新創產業向政府登記的項目內容有落差,產生後續爭議。行政單位若要安定台灣創新環境,應要適時處理相關問題。
Uber並不會是單一個案,新興產業在台灣所面臨的法規問題,已經凸顯出台灣的行政法規不合時宜,政府在解決企業爭議的法律效率也尚待改善。如果政府部門只會「拘泥成法、消極執法」,恐怕只會使台灣逐漸喪失競爭力。
新聞照來源:www.shutter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