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天/臺灣師大英語系退休教授
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受訪時表示,推動雙語政策是經過大家的整體討論,針對各校基礎條件不同,採取「重點培育、普及提升、弭平落差」策略,讓已經準備好的學校先開始,並非如誤解以為是全國同步實施。另一方面,國發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其中所提出的「厚植國人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兩大政策目標,在該會最新的〈2030雙語政策懶人包〉中,已經改為「讓臺灣的下一代有更好的競爭力與雙語力。」
這些官方說法與變動作法,應該是顯示雙語政策冒進推行數年來,確已看到窒礙難行的窘境,設法找出開脫之道。我們回顧數年來政府推動此案的說法做法,其中的前後矛盾,扞格不入,更是明顯。
雙語政策冒進 自陷窒礙難行窘境
在台灣有「雙語國家」之說,應該是有「賴神」稱號的賴清德2018年組閣,延續其在台南市長任內「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的主張。據此,國家發展委員會研擬發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並經行政院會通過。其中提出了「厚植國人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兩大目標。
2020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就明示:「我們將在雙語國家及數位領域上,培養更多的本土人才和菁英,讓產業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同年10月12日上午接見第58屆十大傑出青年時,強調政府會致力推動雙語國家、數位發展等政策,以及加快產業接軌國際的步調;11月23日出席「2030雙語國家政策第一次諮詢會議」,在會中指出,英語能力是臺灣走向世界的必要能力,期盼透過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讓年輕世代更有自信往外走出去。行政院方面,也配合政策規劃,2021年9月2日通過國發會的「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院長蘇貞昌表示,「希望藉由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結合各部會資源,同時導入民間活力與創意,專責推動共同培育雙語人才。」
奇怪的是,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正開始如火如荼熱烈推動之際,國發會2022年3月28日發布新聞,指出此政策「並非報載所稱將英文上綱為國家級語言」,為避免造成誤解,原「2030雙語國家政策」已更名為「2030雙語政策」。5月28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全國文化會議致詞強調:「大家一直誤會說臺灣要成為雙語國家,沒有!臺灣沒有要成為雙語國家。」居然公開否定了總統與前任閣揆(時任副總統)一再倡導的重大政策。其實,在此之前,2021年9月,國家發展委員會、教育部、人事行政總處、考選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就聯合發布了《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不再使用「雙語國家」的名稱,其中轉變的背景,頗令人玩味。
不論「雙語國家政策」也好,「雙語政策」也好;厚植國人「英語力」也好,「雙語力」也好;值得探討的問題仍然是:這個「雙語政策」目標是什麼?「雙語」是哪「雙語」?法源依據是什麼?配合作法有哪些?
如果雙語政策是經過大家的整體討論,不是密室政治,閉門造車的產物,豈會有這樣的峰迴路轉的意外扭轉?
雙語政策密室政治閉門造車
我們想問,今年四月份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踴躍響應全國教總於提議,要求「檢討雙語政策、回歸教育正軌」的一萬人餘關心教育人士,是不是「大家」?在立法院審查國發會「雙語政策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大聲疾呼,指出該單位定位不明、立場偏誤,相關條文應予保留的在野黨委員,是不是「大家」?
如果執政當局,不審慎檢討政策,以為只要虛詞矯飾,含糊敷衍,就可以表面順應民意、從善如流,實際繼續一意孤行,摸石頭過河,讓謬誤政策延續擴充,以犧牲下一世代學生權益為代價,那麼「大家」必會有更強烈的表達。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立場※
【 以上言論非本網立埸 文責由專欄作者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