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齊萩/綜合報導
台積電上周拍板在德國德勒斯登投資設廠,儘管德國意識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的核心角色,然而,德國政府對台灣的安全利益卻未給予相對應的支持。《德國之聲》報導,在德的香港民運人士鄺頌晴投書德國《世界報》(DIE WELT)指出,德國的矛盾心理展現出令人不安的利己主義,也暴露了德國的雙重標準。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鄺頌晴在「德國對台態度顯出令人不安的利己主義」的評論中指出,台積電在歐洲設廠顯示出國際關係的複雜性,雖然德國意識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並尋求從台灣技術中獲益,但卻鮮少為台灣的利益付出實際行動。
鄺頌晴提到,台灣駐德外交代表面對的是德國低階官員和種種不合理的條件,這顯示德國與重要夥伴打交道時缺乏尊重,「這不僅僅是外交禮儀的問題,而是德國處事背後的虛偽;如果德國願利用台灣在半導體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那麼也應認識到台灣現狀的重要性;德國的經濟利益與其外交立場之間的差距是驚人的」。
鄺頌晴指出,台海問題絕不僅止於台灣和中國的雙邊問題,它對和平穩定具有深遠影響,德國拒絕在維護台海現狀方面採取明確立場,破壞了國際合作的原則。
鄺頌晴批評德國的矛盾心理,展現出令人不安的利己主義,她說,「全球秩序的基礎是公平、合作和相互尊重。如果德國想從台灣半導體生產的經濟成果中獲益,就必須以對該地區安全的真正承諾作為回報。」
鄺頌晴指出,德國無視台灣的外交努力和安全關切,有可能破壞國際關係的互信和理解,「國際社會期待大國採取一致的行動和明確的原則,德國是時候向台灣展示不僅限於經濟上的團結了」。
德國在梅克爾(Angela Merkel)時代一直是歐洲國家親中的代表,歐洲對中國投資中,一半來自德國,近半德國製造業的部分供應鏈也都依賴中國。蕭茲(Olaf Scholz)上台後,態度仍曖昧不明,既欲回應國內親美遠中的呼聲,卻同時又想重建與中國的密切往來。
今年7月,德國公布了用詞溫和的「中國戰略」(Strategy on China)確定未來德國對中國外交政策走向「降低依賴、不脫鉤」的方向,強調在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下,支持台灣參與相關國際組織,總算迎來轉變。
【 以上言論非本網立埸 文責由專欄作者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