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火箭軍維修裝備。圖/摘自中國軍網
大陸火箭軍維修裝備。圖/摘自中國軍網

獨家報導 記者宋秉忠/台北報導

台灣媒體說大陸可能會用舊的iPhone手機或iPad之類的內部晶片,來替代生產飛彈所需的晶片,留美軍事專家廖宏祥認為,第一不可能,第二不需要。

曾任麥道航太駐台代表、戰爭學院榮譽講座廖宏祥指出,他不是半導體製程的專家,但解放軍所需要的晶片不應以幾奈米來劃分,事實上,2000年代初的晶片對大多數武器系統來說應該已經足夠。

廖宏祥指出,晶片有三大類:處理器、記憶體以及類比/感測器/電源/光電元件,中國應該不會有問題製造大部分的第三類晶片,因為這類晶片不需要非常高的密度,相形之下,晶片的敏感度和準確性比密度更重要,所以,美國對中國制裁的直接影響是壓制其商業成就;從長期來看,美國的晶片禁運可能會延遲解放軍研發新武器的進度,但像俄羅斯一樣,中國應該會尋找其他非法渠道來獲取所需的技術,總之,對於想藉禁運商用晶片來限制中國發展軍用晶片,西方國家不能太樂觀。

廖宏祥指出,半導體要放在武器系統上,首重堅固耐用,要處理好散熱、震動、電磁干擾等問題;而且,iPhone和筆電上的晶片封裝都已經完成,要拆下來作它用,損毁的機率很高。

廖宏祥指出,美軍戰斧巡弋飛彈的光電和雷達感測器每秒收集20次的影像資料,處理器只要將這些資料和「數位式景象匹配區域相關制導」(DSMAC)的地形地貌資料庫比對就可以,而這種資料的解析度比自動駕駛汽車上的低很多。

廖宏祥解釋,戰斧飛彈速度大約是音速的0.8倍,也就是說在50毫秒(ms)內飛彈移動不到15公尺,對地貌的判別已經足夠,因此這種計算的速度要求比iPhone或自駕車小很多。

廖宏祥指出,1980年代的戰斧上的處理器並不是特別高速,最新的升級使用特用晶片運算效率也比iPhone上的要差很多,因此,對岸不需要這麼麻煩去拆解iPad、iPhone晶片,他們自己做的晶片就可以應付武器系統上的計算要求了。

廖宏祥曾在1993年參與美國空軍F-15戰轟機座艙升級的計劃,那個時候個人電腦的處理器已經是Pentium,但美空軍只要求從70年代的8080 升級到i486 就可,當時還沒有被驗證的 Real-Time OS 可用,所以開發嵌入式系統只能用土方法計算每一條機器指令的運算時間,以確保不斷進來的各種感測器數據可以被處理。

廖宏祥指出,一般說來,除了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出資研究和美國國防部的少數計劃外,航太和國防領域並不需要最先進的半導體;事實上由於系統可靠度要求的關係,航太和國防應用通常都落後商用半導體至少兩個世代以上,以確保半導體的邏輯沒有錯誤。

廖宏祥指出,更何況武器系統,如飛彈,上面絕大多數的半導體都是感測器,因此只要能收集類比訊號,再轉為數位資料就可以,而嵌入式系統的數據處理並不是極為複雜的運算,因此武器系統上的處理器也不需要最先進的。

舉例來説,廖宏祥在2017年參觀位於合肥的中電集團38所,該所專門研發雷達,從地面、海面、到空中都有;他們同時也有一些設計和製造半導體的能力,而製造半導體的機台還是1980年代天安門事件之前,從德州儀器進口的。

因此,廖宏祥認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軟體EDA和光刻機的禁運,短期內主要是想壓制中國在商業應用上超前,但在國防和航太領域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