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 記者陸懷恩/綜合報導
北京遭遇百年暴雨,導致數百條道路被淹,氣象局多次發布最高等級紅色預警,7月31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250毫米,超越2012年「7.21特大暴雨」。但更令人憂心的是,一降暴雨北京就淹,原來竟因為北京只有排水管,沒有下水道!
北京暴雨成災除因降雨密度高外,城市排水系統是否良善也是主因。大陸微博《搜狐有范》撰文指出,每次暴雨一來,清晨就可見路邊嚴陣以待的抽水車。抽水車搶了下水道職責,為什麼?北京多年遇雨就內澇(淹水)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一個暴雨就造成廣渠門橋下積水4公尺,「7.21」奪走79條人命,也顯示問題不是那麼簡單。
「北京澇都澇近千年了,怎麼就沒點長進?原來不是沒長進,是全長進在地上能看到的地方了!」文章指北京內澇主要有三原因,一是碎片式的地下建設,沒有下水道,只有排水管。
《搜狐有范》表示,別看北京地面高樓大廈林立,地底下根本就沒下水道,有的只是地下5米左右埋放的排水管,直徑僅1米。「正應了中國人那個不好的傳統,面子大於裡子。」他說,排水管還是歷史遺留,建政初期沒錢沒經驗,但北京城市排水又亟待解決,所以就直接照搬前蘇聯模式。
但前蘇聯地處高寒,降雨量遠小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直徑1米管道在前蘇聯夠用,但在北京就遠不夠看了,「對一場暴雨200毫米以上的北京,這些就能應對36毫米每小時降水量的管道,北京內澇也只能是一年一遇了。」
這位博主以東京為例說,日本採用「地下廊道式」城市排水系統,下水道在地面60米以下,寬闊程度不亞於一座宮殿。在東京,乃至紐約、倫敦等大城市,排水系統基本要達每小時69毫米的排水標準。「巨大對比落差下,實在是沒辦法把北京地下的那根根直徑1米的排水管稱為『道』。」
其次,文章稱,排水管道存在嚴重淤堵,清理、更換都不易。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李海燕曾對排水管內沉積物做過調查,北京市近80%排水管道有沉積物,其中一半沉積物非常厚,最厚占到管道直徑66.7%。
2013年北京排水集團曾經一次排查發現,北京城區雨水管線老化嚴重,很多是1950年代建成,甚至有些是前清時期遺留,有的排水管內淤泥堵塞8成,已喪失功能。但拆掉改造老城區雨水管線,得先把老舊城區管網上的新建築群全拆除,拆遷費哪裡來?無法拆遷就只能打補丁。
最後,文章表示,城市發展犧牲土地,天然排水管道自然不斷減少。北京至今六環、七環都有,地從哪裡來?都是把原來的河流、湖泊縮的縮、填的填,才建出現在偌大的北京城。
如1901年至今,原來的護城河一半被改成暗河,850多年歷史的老蓮花河說埋就埋,更別說太平湖等10餘座湖泊被填埋,但這問題不單是北京有,全國各地都做到「向首都看齊」。
龍應台曾說,「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3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了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北京該屬於什麼城市呢?
2008年北京奧運,曾有專家提議改造排水系統,後來擱置了,因為算了一下成本,至少上百億(人民幣,下同)。2015年「海綿城市」概念提出,全大陸共16城市和地區,被列為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但卻沒有北京。因為「海綿城市」試點造價高,每平方公里要1億至1.5億元。北京城1300多平方公里,造價至少2076億元。
博主無奈地說,建地鐵可節省通勤、提高經濟效率,建高樓可承載更多人口、擴大經濟規模;建下水道除下雨時不積水、方便點,好像對經濟沒啥幫助;所以,市政部門是不是願為暴雨偶發事件付出如此高成本,誰也說不準了。
【 以上言論非本網立埸 文責由專欄作者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