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 何豪毅/評論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等人提案要「修憲」廢監察院,隔週藍營立委羅智強等人隨即回擊,提案要將監察院「凍結預算」。同樣是廢監院,藍綠兩黨試圖用不同的手段來處理,一時間監院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監察院、監察委員的職權到底如何,反而沒人關心。
監察院為《五權憲法》中相當獨特的設計,在政治學原理中,監察權從立法權中分離出來,由29名監察委員組成,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並獨立行使彈劾權、糾舉權、糾正權及審計權。
最初監察院制度設計,監察委員為選舉產生,但不同於國大代表或立法委員,監委由各省市參議會間接選舉產生,除上述糾舉糾正彈劾審計之權,原先監院還有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與考試委員的人事同意權。從這個角度看,監院與國民大會都有類似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上院」或「參議院」的色彩。
如今的監察院,監委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喪失了民代的身分,成為總統任命數千名內閣官員之一,而號稱依照憲法獨立行使職權的監察委員,其權力來源就是提名他、任命他的總統,能否按照原先制度設計,發揮監督行政權的功能,變成監委自己良心上的問題。
近20年來的監察院,2004年陳水扁總統第二任期因朝小野大,監察院正副院長人選與監察委員遭到杯葛,導致4年的監院空窗:2008年馬英九提名了新黨全委會召集人王建煊擔任監察院長。雖然權力源自老馬的任命,「王聖人」對馬英九可從沒客氣過,甚至寫過文章,直指馬英九的歷史定位是「無能」。
王建煊任滿後,馬英九提名了原中選會主委、無黨籍的張博雅出任監察院長。張博雅跟藍營關係微妙,曾經在郝柏村內閣擔任衛生署長,卻以參選嘉義市長為由辭官;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張博雅支持陳水扁,當選後張入閣任內政部長,2002年姚嘉文與她搭檔提名為考試院正副院長,在泛藍缺席投票下,一票之差未獲通過。
張博雅之後,蔡英文提名的監察院長就是「根正苗綠」的總統府祕書長陳菊。不同於王建煊與張博雅,陳菊這輩子黨籍從來就是民進黨,不只如此,監察院副院長一職,前兩屆都有任命原住民的「傳統」(阿美族陳進利、卑南族孫大川),陳菊的副院長則是原親民黨祕書長李鴻鈞,打破了「原住民最大的官」這項慣例。
監察院之於國民黨,或許還有一點警惕、知恥之心,不敢、不會、不願,用同黨同志,甚至還會刻意找與國民黨不同意志、黨派的他黨人士來出任,多少具有「防腐」的用意存在。後視的角度來看,國民黨領導階層這樣的用人思維,也多少能發揮預期中的功效。
反觀民進黨,在提名陳菊的當下,除了她有民進黨籍外,還是黨內最大派系「新潮流」中菊系的掌門人,光是用人唯綠這一點,就已經讓人不感信任。國會行使陳菊這項人事同意權當天,還派出大量警力護送進立院,排除了讓在野立委表達反對意見的機會,要說陳院長能秉持多少中立性,就算是政治小白,恐怕也難以說服。
現在的監察院,對綠營執政各種貪腐弊端,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連接受性招待的前台南市府官員「小芸有空嗎」都彈劾不了,更不要說陳菊上任再增設「國家人權委員會」這個疊床架屋、毫無實質功能的機關。
陳菊監察院長任內,監察院多了這項「人權」業務,預算便從十年前的7.5億,一路增加到現在的10.5億元。用句日前青鳥群眾的抹黑術語,這是不折不扣的監察院「擴權」。
藍綠對監察院的觀點是如此不同,人事任命概念也天差地遠,也難怪如今朝野對廢監院目標一致,手段的可實踐性卻有著天壤之別。
【 以上言論非本網立埸 文責由專欄作者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