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
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

獨家報導 記者宋秉忠/台北報導

24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455人死亡、50人失蹤、755人重傷,房屋全倒50644戶、半倒53317 戶、1546所學校受損,這場天災對台灣來說當然是「壞事」;但現在看來,因為有了這次慘痛的經驗,台灣提升了建築抗震標準、開始監測土壤液化、改善防災救災機制、完善救災募款及管理機制,讓台灣在因應氣象變遷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時,應變能力變強了。

「獨家報導」在九二一大地震24週年前夕專訪了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談到這場天災對於台灣提升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的影響。

首先,為避免日後震災再次造成相同傷害,內政部和民間團體積極推動的《建築法》第三十四、五十六、七十條修正案,引進第三公正單位辦理審查、現場勘驗及竣工查驗機制,以確保建築物設計及施工品質,於107年送入立法院審議卻卡關至今。

其次,九二一大地震後,經檢討災害實際狀況,並參酌美、日等先進國家立法例,《災害防教法》草案於89年6月30日三讀通過,於同年7月19日制定公布全文 52 條,迄今已歷經十次修正。

第三,九二一震災後,為解決災後募款出現的亂象,「捐募管理條例草案」於95年5月17日公布施行,使我國公益勸募法規的位階提升至法律層次,配套的行政命令亦同時到位,規範的形式架構堪稱完備。

謝志誠引用全球再保險業者Munich Re的觀察,從1950年代起,重大天然災害次數增加3倍,災損增加8倍,損失中由保險承受的部分增加了 15倍(Handmer and Dovers 2007)。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催化下,異常氣象事件頻傳,動輒造成地形地貌的大幅度改變,並嚴重威脅到居住安全。世界銀行指出,全世界約有19%的土地,超過一半的人口曝露在至少一種天然災害(乾旱、洪水、氣旋、地震、火山爆發和山崩)中;而臺灣是地球上面對天然災害衝擊下最為脆弱的國家,有73.1%的土地與人口曝露在3種以上的災害中。

對面上述趨勢,台灣防災救災體系的升級,無疑就是來自九二一大地震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