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十年磨一劍,「羅剎海市」橫空出世,11天全網播放流量80億次,將破金氏紀錄。圖/取材微博
刀郎十年磨一劍,「羅剎海市」橫空出世,11天全網播放流量80億次,將破金氏紀錄。圖/取材微博

獨家報導 記者邢雲/台北報導

截至7月底,刀郎的《羅刹海市》全網只用短短11天就超過80億次播放量,直逼2021年北美兒童曲《babyshark》83億次播放量,如唱片公司申請,突破金氏世界紀錄是早晚的事。刀郎十年封刀,拔刀封神,刀刀屠妖,字字誅心,但被推上神壇後,引發700萬條評論罵那英,令人思考,這究竟是證明了音樂創作能力?還是網民刷存在感只為狂歡?

刀郎《羅剎海市》7月中下旬推出後炙手可熱,除因歌詞影射樂壇4大咖外,拐彎抹角暗諷現實,更讓德國議員認為「是為德國所創造」,真是各取所需,各自解讀,只是恐怕連刀郎都沒想到,一首歌竟被無數網友逐字解讀,並出現網路「霸淩」

如網友評價,「我以為刀郎封刀了,原來他是在磨刀,用音符寫下自己磨刀十年的一字一句。」雖然《羅刹海市》受到廣大網友追捧,但它真有好到如此誇張地步嗎?網友指出,《羅刹海城》的高播放量,其實是對網友的諷刺。

一位娛樂圈網友說,羅刹海市的流行源於一場網路狂歡。人們對這首歌做出多種解讀,認為這是刀郎對那英等人的反擊。人們紛紛湧向那英評論區,瘋狂地宣洩自己情緒,這種行為帶有目的性,他們並不關心這首歌的內涵或好聽不好聽,他們只是用這首歌來發洩情緒。

他舉例,2019年1月,有人在IG發佈一張雞蛋照片,並提出讓該帖子成為最受歡迎的帖子。大家都加入了熱潮,這條帖子獲得驚人的5592萬點讚,這些人並不關心點讚內容,他們只是追逐狂歡的行為本身。《羅刹海市》也是如此,很多人並不很喜歡這首歌,他們只是想參加這個狂歡而已。

這樣的現象,讓《羅刹海市》顯得有點悲涼。它的流行並非因音樂本身,而只是作為一種狂歡的載體。就像雞蛋一樣,一群人找到了興奮點,帶節奏,每天簽到,但卻只是參加狂歡節的一種形式。網友說,「羅刹海市的成功不是靠音樂創作,而是靠網路狂歡的傳播效果。」

那英因2010年批評刀郎的歌「不具音樂性」、「他的歌都唱給農民聽」,遭大批網民「霸凌」,對她負評竟達700萬條。圖/取材微博
那英因2010年批評刀郎的歌「不具音樂性」、「他的歌都唱給農民聽」,遭大批網民「霸凌」,對她負評竟達700萬條。圖/取材微博

《羅刹海市》背後,也隱藏一個問題:狂歡的迅速蔓延是否是積極的?它背後代表的文化價值觀是什麼?網友認為,不管結果如何,瘋狂的播放量已令人瞠目結舌,也讓人對當下社交網路時代帶來巨大衝擊。

此外,做為普通網民,面對消失近10年的刀郎,劍一出鞘,竟能義無反顧共同「強烈憎恨」4位音樂導師,這究竟如何解讀?網友說,一廂情願站刀郎噴他人,而被內含的「4導師」並沒有傷害作為觀眾的網民。捫心自問,作為普通觀眾,對歌手刀郎真的飽有那麼深的情誼?且若是公認好歌,一定早有人不斷傳唱學習,但至今好像還沒聽到有誰哼過「羅剎海市」。

由此可見,借《羅刹海市》說事,更多的恐是「自媒體」小編借勢造勢,收割「敵我」當事人的韭菜,賺取《羅刹海市》流量。總之,眼下噓氣成雲、飛唾為雨一邊倒的現象,著實反常,那些看似爆棚的正義感中,究竟蘊含多少對刀郎的誠意,令人高度存疑。

不管怎說,還在熱潮的《羅剎海市》如今已創下最多改編翻唱的版本,不到一個月,河南豫劇版、山東梆子版、京劇版、古琴版、琵琶版、嗩吶版紛紛傳唱,且已傳唱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