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產業準備「淨零碳排」落後?張其祿籲:加速輔導業者 - 匯流新聞網

NEWS

高雄產業準備「淨零碳排」落後?張其祿籲:加速輔導業者
高雄產業準備「淨零碳排」落後?張其祿籲:加速輔導業者

高雄產業準備「淨零碳排」落後?張其祿籲:加速輔導業者 5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中央政府宣布2024年將實施碳費,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碳費價格範圍供業者及民眾參考。但歐盟早已於2021年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3年開始將針對未來出口歐盟的「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2026年全面生效。面對歐盟將推出全球「碳關稅」計畫,經濟部預估將有212項產品受影響,衝擊金額為新台幣245億元,以鋼鐵製品為大宗,這對於重工業大城高雄市將是首當其衝。

因此,民眾黨立委張其祿偕同高雄市議員吳益政、高雄市議員參選人劉家榮律師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中央政府及高雄市政府加緊腳步,補足制度上、準備上及基礎建設上之落後,優先在高雄落實「碳盤查、碳權認證及碳權交易平台建置」等相關工作,莫讓高雄在這波「減碳力即是競爭力」的浪潮中落後。

張其祿表示,「淨零碳排」一直以來是國會中關注的議題,因應氣候變遷,全球已有135個國家宣示淨零碳排,歐盟和美國也規劃對進口產品採取碳關稅,減碳已經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經濟議題,更是人類新一波的社會轉型工程。

張其祿指出,目前中央對於淨零碳排及高雄的減碳規劃面臨三大落後,第一,制度落後:目前全球總共有 61 項碳定價機制,包括 30 個碳稅、31 個碳排放交易系統,涵蓋至少 45 個國家,管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21.5%。許多立委也關注台灣碳定價政策,世界各國多採碳稅,質疑環保署碳費機制「獨步全球」,台灣目前將分階段、「先大後小」推動碳費,最快 2024 年起實施,時程上及制度上明顯「制度落後」,也將可能提高我國產業的碳風險。而在這一波淨零碳排衝擊下,高雄因原本重工業、高碳排的產業結構,所面臨的風險更高。

張其祿說,從國貿局資料來看,我國(2020年)光是出口到歐盟的貿易額就達9.7億美元,其中鋼鐵占9.5億元,鋁占1438萬美元,肥料也占48萬美元,而這些產業都幾乎聚集在高雄工業帶。等於碳邊境機制開始試行,會有相當高的碳風險會影響高雄的產業鏈及勞工。再從工業局提供製造業碳盤查暨碳足跡講習會辦理情形來看,工業局規劃於111年6月底前辦理22場次講習會,截至5月底止已完成辦理共18場次,累積總參與人數為2,959人(實體613人,線上2,346人);其中北部辦理7場、中部6場、南部4場、東部1場,場次上南部明顯少了北部許多。以高排碳的石化及金屬製造產業來看,光北部就有162家石化業者、123家金屬製造業者參與,明顯比南部石化業者91家、金屬業者98家高出許多。依據高雄市政府公務統計截至111年6月9日,高雄目前的石油化學相關工廠數(石油、煤製品、化學肥料製造業及塑膠製品)共有667家、基本金屬製造及金屬相關製造業者共2849家,依此準備進度,高雄明顯落後。

張其祿表示,依國家再生能源憑證統計,目前已經申請發行的126萬張綠電憑證中,台積電買走了超過9成的憑證,其餘的買家也多半是電子大廠等企業。而高碳排的鋼鐵業、石化業及發電業呢?政府明顯都未考慮到。政府早該建置合理、公平的綠電交易平台,穩定的綠色電網及基礎建設(如低碳的垃圾處理系統)仍是關鍵。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股東會上就坦言,台積電在電力方面和經濟部和台電雖然有超過10年長期計畫,但容易跳電確實是現在看到的現象。而台積電也確定將在高雄設廠,請問中央及地方已經建置長期的穩定綠色供電網了嗎?對於低排碳甚至零碳廢棄物處理系統也準備好了嗎?這些都是看得到的未來所需,但看不見政府積極建置這些基礎建設。

吳益政指出,第一、高雄市應強化「碳盤查、碳權認證及碳權交易平台建置」等相關工作落實,首先加速及強化對中小企業碳盤查及進行減碳輔導;第二、在碳權認證上,因中小企業減碳後難以自行取得認證(單一企業認證價格昂貴),政府應成立輔導企業認證單位與國外認證機構合作,然後由政府補助中小企業來做認證,並強調不要針對單一業者來協助,而是以同產業或同產品協助共同認證,減少單一業者的認證成本,這樣才能增加中小企業減碳動力;第三,高雄應該先成立符合國際標章的碳交易平台,有些企業減碳之後用不到碳權,可以經由交易平台經由交易來專賣給有需要的業者。此外,政府減碳有成,也可以進入交易平台交易,釋出額度給中小企業。第四、高雄市政府應鼓勵市民從低碳生活、消費零碳產品做起,並回推從消費端促發整體產業及社會的生產模式,最終產生具有減碳的蝴蝶效應。第五、對於碳費的專款專用「課多少碳費」也必須要「花多少碳費在減碳上」需有對應的關係與稽核機制,而不是再拿碳費專款專用的錢拿去宣傳、廣告等用途。

劉家榮律師坦言,目前以高雄市民觀點,中央政府對於碳費是否接軌國際?碳費是中央政府收或是地方政府收?如何專款專用?編列金額用到哪裡?是否有定期檢討機制?甚至有無對中小企業說明「減碳」有什麼好處?有無交易平台?中央及高雄市政府都沒有明確規劃讓中小企業有跡可循,這也會造成地方上的「淨零碳排」發展困境。

微光國際資訊黃祥麟執行長表示,目前碳交易平台面臨急迫性,我國既以出口為導向且具有高氣候貿易脆弱性,歐盟及美國又將以貿易手段達成全球減碳目標,我國產業之因應與布局已刻不容緩。碳交易平台的設立,可以是一個縮小規模的沙盒機制,作為政策制定所用。而參考倫敦碳交易所推動至今已有超過17年歷史與經驗,其發展過程與信用Credit制度、高度數位化、量化結合的經驗更強化英國在國際經濟的影響力。我政府應當加緊推動,不可在這一國際性浪潮中缺席,否則將淪為全然被動。但台灣目前「碳稅」既無量化機制、亦無法源基礎,因此「碳盤查」永無標準可循的窘境,企業缺乏動機,也無法實行。此外,當前台灣永續技術無法成為聚落,源於缺乏經濟手段,碳交易平台或許能提供一種特殊管道引導國內資金投資在永續工業。最後,當前台灣亟需完整的永續能源政策支援永續技術,碳交易平台將會在市場機制上推動永續能源政策制定走向可實施、脫離意識形態的束縛。

最後,張其祿呼籲,面對當前「減碳力即競爭力」,政府目前規劃的碳費到底國際上能不能認可,這就是個大問題;而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高雄的衝擊,工業局應加速對重工業盤據的高雄市各產業強化宣傳及輔導力道,同時中央要與高雄市政府協力加速建置穩定綠色電網及基礎建設,協助高雄市業者加速淨零碳排之準備。

圖片來源:民眾黨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民眾黨賴香伶盼鄭寶清當對手 還酸朱立倫、張善政「不瞭解地方」

恩恩案/陳時中甩鍋新北侯友宜?國民黨:政府睜眼說瞎話都在硬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