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台北市長選舉 政黨因素不能忽視 候選人待突出 - 匯流新聞網

NEWS

分析/台北市長選舉 政黨因素不能忽視 候選人待突出
分析/台北市長選舉 政黨因素不能忽視 候選人待突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屈彥辰/新聞分析

今(2022)年業已進入下半年,原本冷清的選情隨著各方政治攻防,漸漸被炒熱起來。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即將屆滿卸任,可以想見台北市長選舉必然成為今年縣市首長選舉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選戰之一。國民黨、民進黨皆已確定人選,國民黨推派現任立委蔣萬安出戰,民進黨徵召承擔兩年多防疫任務、前衛福部長暨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柯文哲屬意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承接衣缽。

台北市長的選情眾說紛紜,有依據民調資料,判斷誰領先、誰暫居下風。亦有論者依著不願具名的政黨內部人士或其他地方要角的說法,勾勒出台北市長選情的輪廓。

倘根據選舉研究的學理,影響選舉的不外乎兩種因素:候選人因素、政黨因素。此兩種因素同時相互影響,在某些特殊情況,會由強勢的某一因素影響另一因素。比如,2018年九合一大選中,時任高雄市長候選人的韓國瑜引發「韓流」,形塑「一人救全黨」,國民黨取得15個縣市首長的勝選,此即候選人因素影響政黨因素。

候選人因素不離個人特質、形象、魅力等,亦包含對候選人的正負面評價。選舉研究者試圖將前述的抽象詞彙,透過建立模型予以量化,以建立可供參考的客觀指標。若以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而言,不論蔣萬安、陳時中、黃珊珊,目前來看都不是候選人因素特別突出的對象。原因在於,三人的共同特質皆為「穩健」,除有選舉期間正常發生的言詞政治攻防、媒體交鋒外,沒有其他特別「出格」或「吸睛」的公開呈現。

因此,候選人因素於台北市長選舉並非是影響選情的關鍵因素。候選人因素相對弱的情況下,此刻政黨因素可能才是關鍵,也就是政黨形象、政黨支持度、政黨認同傾向等,除非隨著選戰往前推進,候選人因素逐漸變強,成為選民投票的首要考量。

綜合各項資料,國民黨、民進黨於台北市的基本盤比例應為平手,柯文哲的經營基礎亦佔了一定比例。台北市議員李明賢先前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訪問,他分析,台北市經過柯文哲8年執政,藍綠版圖變化很大,很多選民移往中間,藍綠則約各佔三成,中間選民約有四成。

台北市的第三勢力如時代力量,經歷幾次選舉的驗證,基本已可知道取得了「討厭藍綠」的選民支持;黃珊珊、民眾黨則囊括了一部份淺藍、淺綠加上柯文哲鐵桿支持群的選民,某種程度而言也是「討厭藍綠」的一群人——淺藍不願投藍,淺綠不願投綠,不就是「討厭藍綠」或至少對藍綠的支持動搖了?

中間選民是否「暫時」移往國民黨、民進黨或所謂的第三勢力,同時受候選人因素、政黨因素影響,差別在於兩種因素何者影響的程度較大。而不論如何,年底台北市長選舉必然激烈。

照片來源:蔣萬安辦公室、陳時中粉專、黃珊珊粉專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癌症治療恐拖垮癌患經濟 國民黨團盼政府研擬商保補位健保

拋台北市都更政見 蔣萬安:市政府公辦應更積極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