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屈彥辰/台北報導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日前原定在結束日本訪問後,更改訪韓行程,轉為訪問台灣,之後因其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亞洲行被迫延宕。對此,駐華府的美國自由亞洲電台資深媒體人鄭崇生受訪表示,「裴洛西必定會再找適當時機來」。
鄭崇生分析美國外交政策的特點,她指出,美國通常經歷一場不利的戰爭後,會轉變對外政策,比如美國剛結束越戰,美國將較多的時間跟精力投注在自身的科技發展,這與當時美國面對蘇聯的外部環境有關。美國發展起來,把科技進步運用在軍事時,又會回頭專注在外部局勢。伊拉克戰爭拖延多年,之後又遇到敘利亞內戰,美國猶如陷入泥淖。繼前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Bush)後的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很想撤兵、結束戰爭,歐巴馬選舉關注的是美國內部建設,尤其教育。美國作為大國,精英領導國家的方向是既要維持發展又要維護海外利益,所以美國總統不是可以「一錘定音,一人說了算」,事實上美國總統受到的制約很多。
鄭崇生指出,美國國會尤其眾議院代表的是「人民之家」(People’s House),美國建立在對政治以及體制不信任的基礎之上,所以才把「權力制衡」(Check and Balance)定得如此縝密。
鄭崇生強調,美國對外政策是有延續性的。歐巴馬屬於加入美國商業利益、美國價值觀、在乎美國內部發展的混合,也就是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美國開國元勳之一)、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還有威爾遜(Woodrow Wilson,第28任美國總統)主義的融合體。歐巴馬提出「重返亞太」以及所謂的「再平衡」,裡頭最重要的骨幹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現在變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她特別提到,TPP不是從歐巴馬時代開始,而是從小布希卸任前就已經定槌要走這條路,美國推動政策需要時間。繼任的川普(Donald Trump)雖然否決TPP,也以雙邊談判取代多邊機制,但他推出的印太戰略,其實還是有很多標準沿襲TPP而來。拜登則延續川普,繼續強調美國不會加入CPTPP,但也弄了新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能夠發現美國總統受到制約,讓政策有延續性,二者是從川普到拜登,美國當時設立的標準,會套用在下個階段美國對外貿易談判。
至於裴洛西訪台一事,鄭崇生認為,中國大陸「戰狼外交」當道,很愛叫人「後果自負」,但中國大陸也是世界一員,別人後果自負中國大陸亦要承擔後果。如果裴洛西訪台就越過紅線,是否表示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過於脆弱?她預測,「裴洛西必定會再找適當時機來」。
訪問的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則表示,美中貿易戰早在歐巴馬時期就開打,川普只是比較張揚。他也喊話民進黨政府,募兵本是好事,如今(可能)恢復一年也當不了什麼兵,台灣對軍人待遇又不好,民進黨把兩岸關係搞這麼緊張,不是治本之道,應做好兩岸跟美中台三角關係,而不是送小孩子到前線打仗。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片、截自《POP撞新聞》YouTube直播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美國國務院人權報告列舉中國24條反人道罪狀 肯定台灣民主表現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