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屈彥辰/專題報導
兩岸關係自2016年以來變化劇烈,兩岸交流中斷,台灣充斥仇中言論,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博士、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建安以在陸台師的角度,分析台灣瀰漫仇中、兩岸交往凍結的現況,他不諱言兩岸走到如今,是人為刻意的政治操弄。
人們的認知來自媒介
陳建安說,他本身學新聞,每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是來自於媒介給他的想像。他舉最簡單的例子說明,他常聽到他在台灣的父母提到中國大陸疫情很嚴重,或是中國大陸的什麼事情很嚴重,但若問他實際處在中國大陸的觀察經驗,中國大陸相較於很多國家確診案例、防疫政策,甚至相較於台灣,中國大陸疫情不但不嚴重,還控制得很好。針對中國大陸有零星疫情出現,台灣媒體總是誇大,要知道中國大陸是14億人口,台灣是2,300萬人,大陸的幅員太遼闊,一個省的面積都超過台灣好幾倍,如果台灣都有確診案例爆發的情況,中國大陸怎麼可能沒有?
若台灣的防疫成績被視為良好,相同比例放大到中國大陸來看,中國大陸的實際情況可能跟台灣差不多。然而一經政治操弄,台灣在特定人為的控制之下,陳建安說,他不能果斷說是「刻意造謠」,但只要凸顯某些部分就好,新聞只要不斷播放某一點即可,誠如他以前常開玩笑講,每次看台灣的颱風新聞,明明風沒這麼大,故意裝成風很大。
陳建安認為,媒體也好,政黨也罷,這樣誇大凸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揣摩」,不論是揣摩政府想法或民間想法。再者,媒介本身有「聚光燈效果」,導致台灣普遍仇中,所謂「瀰漫仇中氛圍」是一種假象的共識,但假象共識久了後,周遭朋友都這麼說後,現在當台商、台師、台生,回到台灣好像是很糟糕的事情。
假設把台生、台師、台商當作旅外的學生、老師、商人,如果通通當成是「旅外」,那麼為什麼可以旅美、旅英,卻不能旅中?這並不公平,一方面把仇中塑造成假象的共識,二方面在假象共識中,刻意塑造某些假想敵,陳建安表示,就他們旅外人士來講,這是個麻煩點,有些旅外人士不遵守遊戲規則,比如不交健保費、回台灣浪費健保,或刻意在國外做些不好事情而跑回台灣,但不是每一個旅外的人都如此。
陳建安強調,「即便兩岸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永遠是台灣人,我從新聞學的角度來講,政治過度操弄媒介是很危險的事情。」
兩岸文化接近性高 台灣大陸各有優點
陳建安接著提到,疫情和政治因素幾乎阻斷兩岸交流。從文化接近性的角度來看,交流過程中因為彼此交流、體驗、感知之後,可能會對彼此間的認知較為趨同。台灣有七成的人都是源自閩南,語言、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宗教祭祀等都有文化接近的地方。由於地處不同,產生不同差異,比如廈門人跟泉州人、漳州人甚至台灣人,即便皆屬閩南人,地域的不同決定各自特色,因為有交流而慢慢趨同。
在2016年前,因為國民黨執政,兩岸交流頻繁,文化接近擴大,但在2016年以後,刻意操弄仇中加上疫情緣故,導致兩岸交流幾乎中斷,以旅外或說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往返兩岸的人來說,不難發現中國大陸有很多特點值得學習,比如最簡單的電子支付、電子商務或透過數位科技防控疫情等。同時,台灣人應對處事的彈性、靈活、服務精神等是一大優點,由於中國大陸長期處在威權,他們是做不到的,所以他們的服務業或政府服務遠遠不如台灣,「我們所看到的還只是媒介篩選出來的,因此不難發現對兩岸的認識『兩極化』的原因還是由媒介產生。」
陳建安特別強調,民間交流本來就是兩岸交流最重要的基礎,會有誤解是因為不了解,中國大陸同樣有對台灣偏頗認知的地方,交流才能破解誤解。
心聲:兩岸未必要涉政治深水區 其他也能談
詢及若有機會跟一位一般台灣人分享陳建安所知道的兩岸,會想與他分享什麼?陳建安略微思考,緩慢的說:「很簡單,兩岸最大的問題在於政治,但兩岸撇開政治,有什麼不能談的?」
陳建安表示,隔壁鄰居這麼有錢,願意幫台灣,那為何不幫他?另外,不幫他也不代表台灣要把自己的堅持拿掉,那為什麼現在會認為因為接受他幫忙,搞得台灣自己好像沒人格。如果認為他的說法有問題,等到疫情結束後,歡迎來「眼見為憑」,他本身學新聞出身,媒體各有立場,實際看看是最好也最簡單的,不要每次都是以政治為主。來中國大陸工作的人沒有一定要跟政治掛鉤,對他們來講,去大陸是為了養家活口而已,難道不行嗎?「實際看看是最好的認識兩岸的方法。」
【受訪者意見不代表記者或本刊立場】
照片來源:432_P flickr、Pixabay、總統府提供、hamilton1227 flickr、rafm0913 flickr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在陸台人心聲3-2】李允中:台灣簡化兩岸問題 下個階段該往何方?
【在陸台人心聲3-3】在中國的台生憂愁:認同是台灣人卻遭批「舔共」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