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劉宇軒 / 台北報導
網路與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近期發生的多起國內外時事新聞或網路事件,凸顯資訊社會下民眾培養數位公民素養的重要。為此,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和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今(3日)舉行「台灣網路科普影音」發佈會,除了發表《推開網路大門》系列動畫影片、以及在Podcast《不斷網會客室》,也共同提出倡議,呼籲社會各界正視網路識讀及資訊素養的重要。
在萬物皆聯網的時代,無所不在的網路帶來的便利性,讓金融機構得以藉此建構及實踐普惠金融,但水可載舟也能覆舟,在金融業務在資料傳輸的過程中,也須留意外在安全威脅的風險。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林方傑指出,網路世界的多元性,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在其中,並在裡面尋求歸屬感。但層出不窮的網路犯罪和個資外洩問題,迫使民眾更加重視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
林方傑提到,建立良好的「網路衛生」習慣,就能有安全的金融網路環境。網路衛生是由有著網際網路之父Vinton Cerf所提出的概念,網路衛生顧名思義,如同個人的衛生環境,每個人需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來維持自身健康,免受疾病的侵襲。他說,資訊設備再先進,若沒有好的網路衛生資訊安全,資安也是會受到威脅及損壞,對企業形象也會有所損失。
從個人層次來看,首先是密碼保護,密碼須有一定長度與複雜度,風險相對較低;再來是資料備份,除了大家常用雲端服務,也可分散風險到其它平台;第三點則是實施惡意軟體防護措施,因應威脅手法的推陳出新,加深系統安全弱點與漏洞的管理機制及修補時程的要求;最後是避免點擊來路不明的超連結,也盡量避免下載網路上的影片、資料等。林方傑認為,網路衛生是預防勝於治療的精神實踐,在既有的網路安全管理上,主動採取防衛措施,以預防資訊系統透過網路可能遭受的各種威脅。
現今網路論壇已成認知戰的操作平台,近日立委高嘉瑜遭家暴事件,有網友在PTT企圖幫動粗人林秉樞洗白。一般民眾要如何判別、識讀那些文章是網軍在帶風向?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科普小組召集人陳延昇表示,每個案件會發生背景複雜,無法提供SOP教導大眾如何判斷,最根本解決的方式就是越早養成網路衛生,「技術會不斷走在前面,像DEEPFAKE,以假亂真程度越來越高,如果有『衛生』習慣,就不會去轉傳、不隨意親信,當謠言會散播到我們這裡,就會是一個斷點,不會持續以訛傳訛。」
另外,因疫情加速線上學習的發展與普及,在偏鄉地區是否有數位公平、數位機會、數位知識及數位需求等落差問題?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監事吳齊殷說明,關於數位落差重點不在於偏鄉,台灣偏鄉的硬體設備不輸給台北市,在數位學習議題上,真正落差是在社會階級上。
吳齊殷解釋,中產階級的家庭會為小孩準備較好的硬體與軟體制度的配套;相反地,家庭背景、父母數位素養較差的家庭,下一代就無法得到充足的數位知識及資訊素養。陳延昇補充,造成數位學習上的落差也跟年齡有關,隨著年齡越高,學習度越低,「很多阿公阿媽常在電信門市排隊,等著被服務,不是硬體有問題,是不會用APP等軟件。」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暨執行長黃勝雄進一步表示,要擁抱網際網路的美好外,也要瞭解基本概念來保護自己,網路隱私危機對數位概念薄弱的人受害其深,除了可以用科技、法規來解決,也需要更多人來共同參與,推動新的治理機制,朝向數位平權方向來發展。
照片來源: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