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台北報導
國軍借鏡國外科技發展趨勢,今(26)日公開發表中科院最新研究成果「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藉由電機、機械致動機構與感測元件,做為戰士作業、動作的輔助動力,能讓軍人在戰場上搬運、操作更重的負荷,官方數據酬載達40至100公斤,空載移動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6公里。
國防部今天舉行線上記者會,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計畫主持人任國光現場主持,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他指出,軍用外骨骼研究係針對肌耐力增強,在國防、工業等應用情境,規劃「肌耐力增強型動力外骨骼系統關鍵技術研製」。
他表示,中科院對戰場上各種情境做研究,規劃設計總目標規格為:1.系統總重量小於24公斤;2.系統酬載40至100公斤 裝備;3.系統熱插拔續航力大於6小時;4.野戰型空載移動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6公里。
根據研究計劃,軍用外骨骼系統在戰場上實際應用層面,包括砲兵的彈藥搬運、重型武器的操作,戰場傷患搬運等。系統研發過程,研究人員還到步兵學校,由官兵親身穿戴後操作,模擬各種戰場戰術動作,驗證裝備的舒適性與耐用性,與人機系統整合的實際效能。
國防部在記者會中並由官兵穿戴軍用外骨骼系統後,示範這套系統的靈活性與耐用度,官兵穿上後做抬起左膝右膝、原地跑步、深蹲拾重、左右弓箭步等動作,解說軍用外骨骼各種作動,以及對官兵體力上減輕的效能。
任國光並指出,去年至今年所研發之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為下肢型動力外骨骼(膝關節)、無荷重酬載設計、空載移動速度最高每小時6公里、馬達輔助扭力40 Nm以上、系統總重小於10公斤,明年的研究計劃目標,朝輔助扭力達50 Nm以上、系統總重小於24公斤,進一步提升戰士荷重能力。
他強調,中科院從技術研發至系統雛型製作驗證,將既有國防科技研發能量轉用於軍民通用技術及產品,全力投入軍用外骨骼系統,透過系統雛型驗證,分別與軍方及產業進行需求者探討、市場趨勢及技術資訊交流。透過政府政策支持與國內產業界搭配合作,未來於國內市場可望成為熱門的新興產業。
照片來源:國防部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