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書房】總是陷入無止境的追求幸福?不如先學習如何滿足  - 匯流新聞網

LIFE

【匯流書房】總是陷入無止境的追求幸福?不如先學習如何滿足 
【匯流書房】總是陷入無止境的追求幸福?不如先學習如何滿足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知足常樂,是人們追求幸福快樂的重要指引。但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天生設定的不滿足機制,讓人捨棄了這種簡單的方式,不斷外求,最終導致「越想要得到幸福,就會越害怕不幸」這樣的結果,為人生帶來重重壓力。

滿足是什麼?可以是「追求但不強求的人生態度」、或是「幸福不要太多,剛剛好就夠了」;更能是「放下『比較』的心態,就會比較快樂」的人生觀。曾獲選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暢銷書「韌性」的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透過認知心理學、社會觀察與科學研究等各種領域,提出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見。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指出,像是丹麥人之所以常在全球幸福指數調查中名列前茅,是因為他們具有「滿足感基因」,還有好奇心會讓人樂於冒險,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是滿足的重要特質。

女性比男性缺乏自信,常用負面評價自我敦促,也因此背負更多壓力,也更容易不快樂。克莉絲蒂娜‧伯恩特認為,不滿足的人更容易出意外;保持心情愉快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一半的風險。

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缺乏自信,常用負面評價自我敦促,也因此背負更多壓力,也更容易不快樂。克莉絲蒂娜‧伯恩特表示,滿足是可以學習的。利用不同的測試與練習,大家能夠了解自己是否過著令人滿意的生活,又該如何行動,以獲得更多的滿足。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說,幸福就是種流行,自從哲學家們在兩千年前首次為這種抽象的絕佳狀態做出定義之後,「追求幸福」就成了常態。在大部份的時間裡,人們都認為人生是種學習與歷練,個人的存在被視為一種挑戰,每個人都要盡可能毫髮無傷地通過這場試煉。

「只有少數人能體悟到,不要竭心盡力使自己顯得完美,是多麼寶貴的一件事,這些人不會受到外界的反應與價值觀束縛,對他們來說,若已擁有足夠的金錢、時間與活力,還要汲汲營營追求更多,以獲得更幸福的生活,不過是人生的附帶工作罷了。」

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快樂;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擁抱滿足的人生,才是最大的幸福。更多內容請參閱時報出版「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

新聞照來源: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