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了還是熱!9月僅過一半快破紀錄 246人熱傷害送醫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中秋了還是熱!9月僅過一半快破紀錄 246人熱傷害送醫
  • 字級

中秋了還是熱!9月僅過一半快破紀錄 246人熱傷害送醫 5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再過二天就是中秋節了,但全台灣仍像「烤蕃薯」高溫不散,衛生福利部今(13)日公布最新統計數字,今年9月還沒過一半,截至9月12日為止,全台熱傷害送醫人數已達246人次,已經逼近去年9月一整個月的總和。醫師提醒,高溫悶熱導致大量流汗,民眾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便容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影響身體器官功能。

衛生福利部統計,今年9月以來,截至9月12日止,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次數總計246人次,對比去年9月一整個月總計的271人次,今年高溫影響明顯,光是過去二天送醫人數也依舊居高不下,9月11日單日有36人次、9月12日也有11人次。

衛生福利部統計的熱傷害定義,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之影響;另外,還包括過熱,像氣候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人為因素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加護病房主任邱馨慧表示,人處於高溫悶熱的環境之下,容易造成身體散熱機能下降,體溫持續上升,就會引發「熱傷害」;「熱傷害」通常好發於嬰幼兒、老年人、本身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運動員以及戶外工作者。

熱傷害進程快速,程度由輕到重,邱馨慧說,依序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四種,症狀則從臉部發紅、口乾舌燥開始,若未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會演變成頭暈、反胃、尿液減少、抽筋、甚至暈厥。

邱馨慧強調,一旦發生有熱傷害的徵兆,應正確三點應對:1、轉移至陰涼透風的環境:若環境有空調、風扇可提升散熱效果,同時也要避免人群圍繞造成空氣悶熱不流通。2、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是很好的選擇;但若非清醒狀態,切勿將水倒入口中,否則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增加症狀嚴重性。3、物理性散熱:去除或解開衣服,使用冰枕、冰袋、退熱貼,敷貼在後頸、腋下、背脊、關節等處,幫助散熱降溫。

預防重於治療,預防熱傷害,醫師建議,進行戶外活動時務必記得穿著輕便、淺色、透氣、寬鬆的衣服,輔以防曬乳、遮陽帽或陽傘等防曬,並隨時補充水分,同時留意孩子的精神活力及排尿狀況;若活動力明顯減退、精神狀況疲憊或是尿量減少,一定要提高警覺,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才能夠避免憾事發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小心癌從口入!中秋節放縱「二類食物」 大腸癌風險瞬增2成

「床腳墊高4塊磚頭」也無效! 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睡覺都成酷刑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