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系列描繪人腦中眾多複雜的情緒,引發影迷共鳴,但現實生活中,若被象徵焦慮的「阿焦」主宰情緒,可不是件好事,肥胖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提醒,長期被焦慮主控大腦,不只影響情緒,體重也會失控!
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各種情緒為伍,學生時期的課業焦慮、青春期焦慮、進入職場的焦慮、對金錢的焦慮、對成家立業的焦慮,這些都是壓力源之一。
楊智雯門診觀察,因為焦慮導致「壓力胖」的個案不在少數,10個可能就有3個。門診就有一名34歲的科技業男性,3年前結婚,很快地就成為新手奶爸,臉上也開始掛著幸福黑眼圈,今年更因職場表現亮眼,被拔擢升任部門主管,常需要在半夜跟國外的廠商開視訊會議,在長期睡眠不足的狀況下,腎上腺功能開始失衡,飲食上,總是以能優先取得的食物為主,泡麵、洋芋片、可樂成為快速補充體力的補給品。
該名男子內外壓力疊加下,一年內體重暴增20公斤,被同事戲稱為「熊仔」,還好就醫求助後,經過醫師幫忙飲食調整,還有協助病患找到紓壓的管道,才降低壓力荷爾蒙的影響。
壓力為什麼讓人發胖?楊智雯解釋,有二大主因,一是長期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分泌,高濃度皮質醇會減少多巴胺的釋放、影響多巴胺受體的敏感性導致愉悅感降低,進而增加能釋放多巴胺的高脂高糖食物的慾望,形成惡性循環;二是持續的壓力會導致血糖長期較高,促使胰島素過度分泌,增加胰島素阻抗。
楊智雯說,「壓力胖」其實有5大徵兆,包括:腹部肥胖、全身痠痛、腸胃功能紊亂、睡眠質量下降、食慾失控。出現這些症狀時,可先嘗試培養興趣來紓解壓力,為「阿焦」找到宣洩出口。而又該怎麼找回迷路的「樂樂」?也有三招小撇步:適時補充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6、B12是色胺酸轉換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重要輔酶;培養排解壓力的興趣,如爬山、看書;擁有充足的睡眠才不會造成惡性循環。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
【CNEWS】「見綠不見藍」卓榮泰補助款大小眼?牛煦庭批「情勒」:執政黨沒展現高度
- 2025-06-12
- 王 聿瀠
【CNEWS】藍營「罷免槓龜」楊智伃挨轟哭了!朱立倫喊:責任都在我
- 2025-03-05
- 施建宏
【全球民調】全球情緒健康指數公布 全球壓力水平見緩解
- 2024-07-24
- 臺灣調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