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溫一波波,根據衛福部今(5)日最新統計,7月頭一週因為熱傷害送醫已經有201人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鍾稟彥提醒,其中學會識別熱中暑的症狀至關重要,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如果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
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截至7月4日為止熱傷害就診總計已201人次,以過去二天為例7月3日有多達55人次,7月4日也有49人次。
鍾稟彥表示,熱中暑是一種嚴重的高溫相關疾病,當人體無法通過正常的散熱機制來調節自身體溫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不僅危及生命,而且在炎熱的夏季相當普遍。而熱中暑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環境因素是主要誘因,如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當環境氣溫超過35°C、且相對溼度較高時,人體難以通過出汗來降溫,增加了發生熱中暑的風險。
要特別注意的是,當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失調時,某些群體更容易受到影響,包括: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以及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或運動的人。此外,某些藥物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增加熱中暑的風險。
鍾稟彥說,熱中暑的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如果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出現高燒(體溫超過40°C)、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而熱中暑與熱損傷的主要區別在於,熱中暑患者往往皮膚乾燥無汗,這是因為體溫調節機制已經完全失效。
預防熱中暑!鍾稟彥強調,關鍵在於採取適當措施,首先應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段(通常是中午到下午3點)外出或進行戶外活動,如必須外出,要確保充分補水,每15至20分鐘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動飲水;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有助於散熱。在室內時,使用空調或風扇來保持涼爽。對於必須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應調整作息,增加休息頻率,並在陰涼處休息。特別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避免暴露在高溫環境中,並保持室內涼爽。
鍾稟彥建議,如果疑似熱中暑,應立即採取緊急施救措施,首要任務是將患者移到陰涼處,脫去多餘的衣物;可以用冷水淋浴、冰敷或用溼毛巾擦拭身體來迅速降溫,如果患者意識清醒,應給予水份或運動飲料補充體液和電解質,但不要讓其大量飲水。如果症狀嚴重或患者出現意識不清的情況,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請求協助就醫。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持續監測患者的體溫和意識狀態非常重要。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健保點值入法明協商 衛福部再喊「一過明年必漲保費」!要立委理性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