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口罩解禁之後,今年夏天,消失已久的腸病毒大流行恐怕回來了!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今年已經出現有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是時隔一年半又見社區出現腸病毒71型活躍,評估今年腸病毒流行機率大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申則提醒,仍有許多民眾誤解腸病毒症狀,以為症狀就是拉肚子和嘔吐,甚至連最近風行的ChatGPT也「答錯」,把腹瀉列為腸病毒的常見症狀。
疾管署昨才公布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皆位於北部,分別為6歲男童(有發燒、頭痛、嘔吐、口腔出現小紅點、手肘小紅疹等情形)及1歲男童(有口腔出現水泡、發燒、呼吸喘、心跳偏快、肌肉無力、抽搐症狀),經住院治療後症狀均已緩解;而今年已累計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1例腸病毒D68型重症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113人次,較前一周上升29.5%,且高於2020至2022年同期,近幾周一路呈現上升趨勢,整體疫情傳播風險上升。
柯申指出,腸病毒重症的高風險族群為小於5歲的幼兒,由於COVID-19流行造成近幾年出生的孩子免疫負債、恐怕缺乏群體免疫力,今年腸病毒將會是家長們與兒科醫師需要一同努力防範的最大威脅。
腸病毒雖然是兒童常見疾病,但柯申強調,仍有許多民眾對於腸病毒症狀有所誤解,以為腸病毒的症狀就是拉肚子和嘔吐,甚至問ChatGPT也會「答錯」,把腹瀉列為腸病毒的常見症狀。其實兒童腸病毒的症狀隨著型別不同而改變,常見的是:發燒、喉嚨痛、紅疹,就醫時醫師有機會在檢查時發現咽喉水泡或潰瘍而診斷腸病毒典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
柯申提醒,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最近在社區現蹤的腸病毒D68型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和典型症狀不同,所以不能因為沒有典型水泡或紅疹就掉以輕心,務必要注意後續有沒有出現重症徵兆,包括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表現像是受驚時的手腳同時肌肉收縮,易發生在兒童將睡未睡之際與熟睡時)、手腳無力、未發燒時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一旦家中幼童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建議得讓兒科醫師評估,尤其是重症徵兆須儘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以免嚴重後遺症如肢體癱瘓、腦炎、心肺衰竭甚至死亡。
柯申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而且無法使用酒精殺死,因此在生活中落實「溼、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入幼兒園、托嬰中心、親子館等場所、返家後與進食前等時機。家中若有幼童感染腸病毒,也要小心避免接觸其他幼兒或即將生產的孕婦,處理完感染幼童的口鼻分泌物與糞便後也要正確洗手以免傳播病毒。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愛美狂吞減肥藥 30歲女「雙腳水腫圓滾滾」竟查出一要命疾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