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及台灣大學團隊今(7)日宣布成功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經動物實驗證明,具備雙重功能,不但容易移植、沒有發炎排斥副作用,且利用特殊結構、分泌神經修復的物質,還能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研發團隊強調,這只是第一步,相關促進神經再生的技術未來還可運用於全身各個系統的神經修復。
台大醫院眼科教授陳偉勵、教授廖述朗、醫師陳達慶、台大工學院教授林唯芳、中研院研究員唐堂及研究員郭紘志花費7年研發的這一項電紡紗生醫材質,證明有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分化及視神經修復的潛能,不但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更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
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占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也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
陳偉勵說,這是一個令人滿興奮的結果,因為台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生醫支架-PBG」結合高科技原理的電流及材料研發技術,經動物實驗,有非常高的效能,受損神經能恢復8到9成,且非常穩定,在治療過程不會引起發炎、感染或新生血管增生的副作用,且會隨著時間慢慢溶解、消失,不影響角膜正常功能。
陳偉勵強調,「電紡紗生醫支架-PBG」具有兩大特點,第一,她用「義大利麵」來形容,其在物理特性上有方向性的結構,讓固定方向拉長的神經可以朝著我們要的方向去長,不亂長;第二,還有化學性成分,能慢慢釋放分泌神經修復的物質「谷氨酸」,雙管齊下修復神經。
電紡紗材質主要研發者林唯芳則指出,團隊所研發的視覺相關電紡紗材質,乃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不僅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因此,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
林唯芳說,尤其把經很多研究證明對神經有刺激的「谷氨酸」,配合高分子合成技術做成支架,這是台灣原創的發明,在全世界都值得驕傲,還吸引哈佛大學團隊來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
台大團隊強調,人工角膜是神經修復較容易入手的部分,團隊未來還將嘗試應用於全身各個系統的神經修復。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