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到冬天就「癢」得受不了,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共通惡夢!但胡亂用偏方,有可能害慘自己。就有一名心疼女兒的媽媽,不忍心看著自己1歲大的女兒,近一個月來四肢、臉部搔癢嚴重,甚至都抓到「破皮流汁」了,聽信媽媽群組推薦,自行到藥局要買知名花露水以為可以止癢,但藥師一聽嚇壞了,當場制止,因為花露水成分中70%都是酒精,長期塗抹反而會破壞皮膚,只會讓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更慘。
食藥署今(30)日召開衛教記者會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的皮膚除了會出現乾燥搔癢之外,不同的人會合併有不同症狀,如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林邦德表示,目前全世界約有5到20%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雖然許多人在年紀漸增之後,異位性皮膚炎也隨之改善,但也有人在長大成人之後仍持續發作,甚至繼續惡化。
社區藥局藥師鄭文柏表示,以該名媽媽為例,雖然知道可以使用類固醇來治療,卻擔憂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會不會對小朋友造成負面的副作用,所以才四處找偏方,最後衝到藥局想買花露水來幫小朋友止癢,還好被制止。
鄭文柏說,花露水成分當中,有70%都是酒精,其餘為水和香精,一般民眾買回去多用於浴廁使用,之所以會被誤認為有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因為酒精可以止癢,但問題在於,長期塗抹酒精,反而會造成皮膚表皮遭破壞,促使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此外,香精也可能造成皮膚反覆發炎。
少數特別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能需要醫師開立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但林邦德指出,一般常見的輕微異位性皮膚炎其實可由「皮膚保溼劑」、「皮膚止癢劑(抗組織胺)」以及「外用類固醇」三大治療產品來改善。
林邦德強調,外用類固醇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力,但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變薄、變色等問題,且類固醇的強度與劑型不同,適用的皮膚部位也不一樣,民眾使用時應遵照醫療專業人員的指示,切勿自行用藥,亦勿自行增減頻率及塗藥範圍。
鄭文柏提醒,即使是1歲的小朋友,透過塗抹適量指尖單位(FTU)也可安心使用類固醇,每個FTU單位可塗抹約成人兩個手掌大的面積,只要不要連續超過7天;而改善日常生活型態,減少攝入致敏食物、保持環境整潔、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等,也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