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腫瘤長在肺部卻又不是肺癌,發生在胰臟卻又不是胰臟癌,這到底是什麼?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是內分泌系統的神經細胞病變造成的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症狀千變萬化,常被誤認是其他病症,卻是民眾不能忽略的健康威脅。
11月10日是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但一般人卻對它很陌生。根據統計,神經內分泌瘤的發生位置有6到7成在腸胃道,在台灣以直腸最多,其次是在胃。
梁程超表示,根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來看,在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連結部及肛門(統稱大腸癌)的分類中,經病理切片分析後約92%是由腺瘤所導致的癌症,其次就是神經內分泌瘤約0.04%,算是一種少見的疾病。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2013年的資料就示警,台灣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已由1996年的每10萬人口中有0.3人上升至2008年的每10萬口有1.51人,發生率已增加5倍。
梁程超指出,神經內分泌瘤可能發生像:盜汗、熱潮紅、低血糖、皮膚癢、慢性腹瀉、反覆胃潰瘍、咳嗽等症狀,甚至是沒有明顯症狀,由於症狀沒有特異性,因此,常被誤認是其他病症,還被稱作為「類癌」。也因為是神經內分泌系統所發生的病變腫瘤,所以只要是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器官,都有可能發生。
慶幸的是,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尤其為了預防發生率第一的大腸癌,不少民眾都會主動安排檢查,常見神經內分泌瘤都是在進行腸胃內視鏡檢查時意外被發現。
梁程超提醒,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原因不明,日常若有相關症狀一直反覆發生,並且藥物難以有效控制,就得提高警覺,目前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檢查方式,除了腸胃內視鏡檢查,還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CT)及磁振造影(MRI)。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