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靠近醫院就心悸腳抖、無法呼吸! 怕染疫竟害預期性焦慮病號多2成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一靠近醫院就心悸腳抖、無法呼吸! 怕染疫竟害預期性焦慮病號多2成
一靠近醫院就心悸腳抖、無法呼吸!  怕染疫竟害預期性焦慮病號多2成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陰影久久不散,竟害有人一靠近醫院就渾身不對勁!一名40歲的男子日前就嚇壞家人,本身有高血壓病史的他,因為疫情關係已經好一陣子不敢到醫院回診,家人擔心狀況,陪同就醫,沒想到快到醫院大樓時,男子竟心跳開始加速,腳也不斷發抖,甚至出現胸悶吸不到氣,馬上掉頭回家才慢慢恢復正常,後續求助精神科,這才知道是「預期性焦慮症狀」作怪。

收治男子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常常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不幸的事件出現持續的害怕感,甚至出現胡思亂想,雖然自己想控制這些念頭,但通常不易成功,於是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發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建議就診尋求解決之道。

尤其,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多,每每只要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就會有不少民眾擔心、害怕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國內門診觀察,就醫人數比平常多2成。

楊聰財說,不只疫情,像今年4月發生的太魯閣出軌重大意外,也有不少民眾因此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上門求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以該名男子為例,經過3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症狀即獲得大幅改善。

臨床上,最常見的預期性焦慮症狀就是出現在失眠患者身上,楊聰財指出,行為模式在臨床上稱為「A-I-E模式」。舉例來說,患者在認知上(Attention)知道睡覺應該睡滿6到8小時,於是產生要改變睡眠狀況的企圖心(Intention),如早點上床,和實質的努力行為(Effort)像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然而這些企圖心與努力反而提高患者注意力,擔心做不到就會失眠,於是產生預期性的焦慮症狀,造成整晚失眠。

快速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楊聰財建議採用「三身三式」技巧來改善,所謂「三身」分別為起身、淨身、養身,再個別對應三種行動。例如「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三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則是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

不過,醫師提醒,若預期性焦慮症狀持續惡化,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就建議要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同時也建議患者家屬應陪同患者參與治療,善用周遭親朋好友的力量,才能有效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

照片來源:楊聰財醫師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手臂只打國產疫苗」首日不到1%! 開放登記3小時僅3.7萬人單選高端

等打莫德納的人今年恐失望了! 陳時中透露「未來打的數量都會比較少」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