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運動員猝死最大元凶 線圈栓塞治療成救「心」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年輕運動員猝死最大元凶 線圈栓塞治療成救「心」
年輕運動員猝死最大元凶 線圈栓塞治療成救「心」

▲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使用線圈栓塞治療,效果更優於傳統方式。(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遺傳性心臟疾病「肥厚性心肌症」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且是年輕運動員猝死的最大元凶之一,傳統治療常通過導管注入無水酒精燒灼,讓肥厚室間隔心肌缺血、壞死、變薄,改善症狀,但風險及後遺症都不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使用線圈取代無水酒精,迄今成功完成5例,成功率100%,且無任何術中併發症。

肥厚性心肌症(HCM),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盛行率約千分之2,以年輕人居多,父母親遺傳後代機率約50%。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任陳鉞忠表示,HCM症狀表現多樣化,包括胸悶、胸痛、心臟衰竭、心律不整以及猝死,尤其,年輕運動員猝死的成因之中,以HCM估計約占35%最多,而其中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又約占4分之1。

陳鉞忠解釋,左心室中隔增生的肌肉一旦肥厚病變至一定程度,會阻塞左心室出口,即稱為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傳統常使用經皮穿刺腔內間隔心肌消融術,通過導管注入無水酒精,閉塞冠狀動脈的間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間隔心肌缺血、壞死,減輕左心室出口阻塞壓力差。

但無水酒精刺激性大,不只病人術中需打嗎啡止痛,相對併發症也多,統計更顯示,住院期平均死亡率1.5%,更有20.5%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陳鉞忠形容是種「粗魯」的方式。

使用線圈取代無水酒精,陳鉞忠強調,則是較溫和、漸進的方式,最大差別在於不需要打嗎啡止痛,手術時間較短,平均30分鐘,也不需住加護病房觀察, 術後隔天即可出院,各方面皆優於傳統方式。

陳鉞忠說,該院至今成功完成5例,年齡介於47到86歲,術後追蹤心臟超音波壓力差下降明顯,無人出現術中併發症,成功率100%,他強烈建議可以此種方式代替無水酒精。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