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分析報導
日本軟銀集團於2016年10月宣布成立一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的科技投資基金「軟銀願景基金」,社長兼創辦人孫正義當時表示,未來十年軟銀願景基金將成為科技業最大投資者,如今已能看見軟銀在叫車版圖布局的雛形。
去年9月,市場上陸續有軟銀即將投資Uber的消息出現,今年1月,軟銀成功以每股33美元的價格收購Uber股份,投資集團握有17.5%的股權,而軟銀則以15%的股權,一舉成了Uber最大股東。
除了Uber以外,軟銀也在先前將Uber在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如Uber在美國最大的競爭者Lyft、中國的滴滴出行、東南亞的Grab、印度的Ola以及巴西的99等都投資了一遍。
近日,軟銀董事拉傑夫米斯拉(Rajeev Misra)向《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他相信Uber必須鎖定於歐洲、美國、拉丁美洲以及澳洲等「核心市場」才有更多成功的機會,與Uber原本的公司政策大相逕庭;Uber發言人隨後跳出來反駁近日的相關報導,表示公司相當致力於發展新興市場,如非洲、印度等,對於公司將退出上述市場的報導,稱其為毫無根據的猜測。
其實目前Uber已在印度、東南亞等市場與Ola、Grab進入削價戰爭,Grab目前控制著東南亞70%的叫車市場;Ola則控制了印度102個城市、擁有45萬用戶。就連在美國市場,Uber都得面對來自Lyft的競爭壓力,2017年Uber經歷了一連串醜聞後,已讓其在美國的市占率從2016年9月底的83%降至2017年同期的74%。
而軟銀之所以希望Uber鎖定於核心市場,也是一個簡單不過的道理,因為軟銀集團同樣握有Uber競爭對手不少的股權,因此軟銀希望Uber能避免與其他投資對象相互競爭,並不令人驚訝。拉傑夫米斯拉先前就曾提到,如果軟銀和Uber在美國之間的交易成功,希望能在印度市場中讓Ola及其主要競爭對手Uber之間取得「和平」。
在軟銀成功購入Uber股權後,Uber董事會位置從11人擴增至17人,也稀釋了早期股東的投票權,以及最重要的──實質地降低了頗具爭議性的Uber前CEO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對公司的影響力。
目前軟銀在Uber共有2名董事,一位便是上文所提到的拉傑夫米斯拉(Rajeev Misra),他也是軟銀願景基金的負責人,另一位則是Sprint電信公司總裁兼執行長馬塞洛•克勞雷(Marcelo Claure)。
在世界各地布局完之後,軟銀對叫車市場的影響力已可見一班,也開始試圖左右這些公司的政策走向。
Uber已在2016年8月退出了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中國。Uber除將在中國的業務全數售出予滴滴出行之外(滴滴還在今年1月收購了巴西的99,並將於今年擴張至墨西哥),也選擇將俄羅斯業務與當地競爭者Yandex合併。
若軟銀最終成功說服Uber退出拉傑夫米斯拉口中「無利可圖」的市場,或者讓Uber與軟銀的其他投資對象們「和平合作」,那麼,對於Uber來說,也許與當初決心成為全球叫車龍頭的夢想並不同,也顯得有些尷尬──但對軟銀而言卻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