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養烏魚好怕怕?食安謠言遭打臉 - 匯流新聞網

HEALTH

雌激素養烏魚好怕怕?食安謠言遭打臉
雌激素養烏魚好怕怕?食安謠言遭打臉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綜合報導

烏魚子產季就快要來了。《上下游News&Market》在1月4日刊出了一篇報導:〈業界公開秘密雌激素養烏魚漁業署無視違法食安風險〉,內容報導養殖者多會在烏魚生長關鍵期投以添加雌激素的「變性飼料」,使母魚比例高達九成以上,但我國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未在魚類列有雌激素項目,依法不得使用,報導指雌激素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過量接觸將有健康風險,隨即引起廣泛討論。

要了解這個議題之前,先來了解烏魚。由於烏魚子(卵巢、魚卵)價值較高,因此農民會以科學的方式控制性別,也就是「全雌化烏魚培育技術」。在人工繁殖培育時,選用28 ~ 36 mm、且性別未分化的稚魚,投餵含有一定劑量的17-B-雌二醇飼料,持續6個月,使這些烏魚成為雌性,效果可達九成以上,也就是使用微量的雌激素來干擾原本雌雄同體的烏魚,然後成長為母魚。

連續養兩年之後,並在冬季時捕撈、加工日曬烏魚子。也就是說,這些雌激素是在烏魚的成長過程中「干擾」,使其成為雌性,而非將公魚轉性成母魚。

該報導刊出後,讓烏魚養殖漁民相當傻眼,因為報導中採訪了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黃健政,黃表示不太可能訂定出天然烏魚體內雌激素的正常基準值,且也曾比較野生/養殖烏魚的雌激素含量,連續檢測3年,每年約30件,結論是「並無發現太大差異」

一級嘴砲技術士打臉該篇報導,指出黃是水產加工界的名師,連他都說無法訂出雌激素的基準值,那麼何來的食安風險?且整篇報導中,沒有一個人敢說這種作法對人體健康有影響。

「現在正是雲嘉南的烏魚子產期,此時此刻爆這種料,不禁讓人聯想到「養殖」烏魚子和「海撈」烏魚子之間的戰爭。長年以來,眾人都在爭執到底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烏魚子好吃,一旦進入商品的競爭,透過媒體和網路來放話就是很好的打擊手段。」

每年的冬季,烏魚都會隨著親潮自北方向南洄游至較溫暖的海域產卵,大約在冬至前後十天,陸續到達台灣西南部海域產卵後,逆流洄游至中國沿岸,而在2015年因為暖冬,養殖的烏魚子銳減、海撈烏魚子趁機撈了一筆;到了2016年冬季氣候平順,養殖的烏魚子順利產出,但捕撈業者也加大了捕撈量,造成目前市面上烏魚子過量的情形。

一級嘴砲技術士表示,這無疑是一門恐懼行銷,拿些沒有根據的話語來打擊競爭者,這就成了某些業者的商業手段。

自由評論網同時也刊出一篇打臉文:〈扯農民後腿的農業媒體:關於雌激素養烏魚的謠言〉

該文指出,「指控農民添加雌激素,最好先知道雌激素並不是便宜的東西,一公斤要價近20幾萬,看天吃飯並不好賺,誰會想濫用?」

再來,《上下游》搬出雌激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但其實大氣污染、酒精飲料、菸草及檳榔也都被其列為一級致癌物。

「根據學者的研究資料顯示,每公斤飼料投放1mg的雌激素就可以達到干擾烏魚的效果,這樣說也許大家沒概念,我們換個方式說好了,每公斤投放1mg就是1ppm的量,約莫就像是在大浴缸中放進1根頭髮,再經兩年的養殖,請問這樣會有多少殘留?」

該文接著指出,我國添加物的管理辦法是「正面列表」,也就是沒有列在表上的等於不能使用,非法不一定代表不安全,但由於主管機關老是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守舊又迂腐的心態,才沒辦法提升產業競爭力。

近來,食安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重視,各式各樣的謠言更是滿天飛,每隔幾個月、甚至產季開始前就會出現類似這樣的恐嚇言論,除了消費者恐慌之外,也造成農民的巨大損失。但農民、產官學界等都無法跟上這些謠言的傳播速度,或許我們在社群媒體轉發未經查證的文章、表明拒買OOO、XXX之前,可以先花個幾分鐘了解事情的始末及真相,方能讓自己免於恐懼,制止謠言再度散播。


事件後續發展

漁業署公開回應:依據飼料管理法相關規定,雌激素非列於飼料管理法公告之「飼料及飼料添加物詳細品目」範圍內,因此雌激素不可添加於飼料中使用。從本年度開始,飼料抽驗將新增雌激素項目,並加強宣導飼料加工廠勿製造含雌激素飼料,違者將依法裁處,以維護水產品食用安全。

《上下游News&Market》後續報導:邁向更好的烏魚產業 漁業署:禁用雌激素 輔導自然養殖

漁業署表示,為降低民眾疑慮,該署將協請水產試驗所加速進行中之「全雌化烏魚種苗繁殖技術之研發」計畫研究,期望儘速以育種方式達成全雌化烏魚種苗繁殖技術,俾回應產業需求及輔導與推廣漁民養殖。

 

資料來源:
農委會烏魚館:全雌化烏魚的培育技術
農業知識入口網:烏魚人工養殖的方法及變性問題
自由評論網:〈扯農民後腿的農業媒體:關於雌激素養烏魚的謠言〉
一級嘴砲技術士:〈恐懼行銷是一門好生意〉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www.shutterstock.com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