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兩岸青年交流的實與虛:線下與線上交流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投書】兩岸青年交流的實與虛:線下與線上交流
【投書】兩岸青年交流的實與虛:線下與線上交流

許智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大陸官方今年號召兩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除卻鞏固過往的交流成果外,更鼓勵台灣青年登陸創業。兩岸交流自2008年以來迅速發展,行至今日主要展現在兩方向「線上」與「線下」交流,「線上」交流指的是Facebook、微博、QQ、微信等社群軟體上的交流,通過文字與圖片等等數位資訊共享海峽兩岸的異同;「線下」交流則泛稱各式各樣的交流營隊與論壇,透過親身走訪雙邊的方式感同身受兩岸人文風情與政經環境。交流的本質在於促進雙邊互動與理解,畢竟分隔七十餘年的歧異需要時間化解,但「線上」和「線下」的缺失也逐漸浮現檯面。

  《旺報社評》指出,近年來兩岸青年活動與日俱增,但經常流於形式主義。線下交流近來逐漸成為買辦壟斷和積累個人利益,另一方面遊山玩水過目即忘的交流方式也經常讓人懷疑成效優劣。從分布兩岸的青年營隊與論壇可以看到「菁英青年」的交流遠高於一般青年,也就是鎖定「經濟程度較高、學歷較高、社會地位較高」三高族群推展青年交流,一般家庭實則無法負擔機票、住宿、旅行等相關費用;其二,遊山玩水的交流形式尤其常見於寒暑假,但往往只是「望山看水聞古蹟」,並沒有深入兩岸歷史分歧、政治差異或生活感受,走過千山萬水只是看風景吃美食,實際上的收穫則寥寥可數。

  兩岸青年交流的另一個地方在於網路,而線上交流則具備打破社會階級分配不均的現狀,「直接、便利、迅速」特質讓兩岸青年可以有效表達與分享不同的想法與意見。近年來發展如火如荼的兩岸Facebook社群「兩岸理性交流」與「兩岸三地交流大論壇」就是青年所稱最大的「兩岸網民聚集地」社團,儘管言論看似平常普通,甚至有些低俗與生活取向,但兩岸交流的廣大基層民眾確實可以使用直白通俗的語言來溝通和理解;但相對於線下交流而言,線上交流的缺點顯而易見,儘管線上交流迅速,畢竟沒有線下交流親眼所見的直接,片段資訊的理解容易造成誤會。

  兩岸交流逐漸頻繁的今天照理來論雙方的認同與歸屬感應該有所提高,這也是兩岸交流的目的之一。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近日發表的「2016上半年國族認同民調結果」,卻僅有46.8%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顯示擴大互動的結果反而造成台灣方面認同感漸行漸遠,數據事實上反映的是交流的資源被買辦和社會中上階層壟斷;儘管呼籲者要求打破買辦「一把抓」的局面,青年依舊無法有效受惠與掌握權力,資源受限的狀況下只能轉為較為平等的線上交流,但線上也容易造成誤會與片段,因此如何將線上與線下交流有效整合將是未來的重點,否則資源分配不公的狀況下社會運動只會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新聞照來源:www.shutterstock.com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