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vs愛爾蘭,龍虎超級比一比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投書】台灣vs愛爾蘭,龍虎超級比一比
【投書】台灣vs愛爾蘭,龍虎超級比一比

歐婉如/公務員

198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造就錢淹腳目的台灣經濟奇蹟,因此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1990年代愛爾蘭經濟高速增長,亦締造了世人稱羨的愛爾蘭經濟奇蹟,譽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時至21世紀,台灣雖度過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金融海嘯,產業卻始終無法有效創新、升級,高速成長已不復見;而愛爾蘭雖深陷歐債風暴,卻能在短短4年內使經濟復甦,再度讓世界驚豔。筆者九月間隨團參訪愛爾蘭,有幸親身見識該國復甦動力之所在,以下試著由地理、政治及經濟等方面,對台灣及愛爾蘭所面臨處境提出個人淺見。

首先地理環境,愛爾蘭係歐洲大陸西北海岸外的島國,首都都柏林,人口464萬人,土地面積7萬餘平方公里,人均國民所得41,000歐元(約新臺幣143萬元),2015年經濟成長率7.8%。台灣則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人口2,351萬人,為愛爾蘭的5倍,土地面積3萬餘平方公里,為愛爾蘭的二分之一,人均國民所得23,395美元(約新臺幣73萬元),約為愛爾蘭的一半,2015年經濟成長率0.65%,更遠不及愛爾蘭。就天然環境而言,台灣與愛爾蘭雖同屬歐亞大陸外之
島國,惟台灣地狹人稠,發展環境遠較愛爾蘭不利。

再就人文政治方面,愛爾蘭原由英國統治,20世紀初取得自治權,之後再由君主制轉變為共和制,其沿襲英國政治體制採行內閣制,總統為虛位元首,由總理掌握實權,並於1955年加入聯合國,於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即現在的歐盟);愛爾蘭係惟二的英語系歐盟國家,再加上政治相對穩定,未發生激烈大型罷工及抗議情形,故吸引大型跨國企業前往投資。台灣則因兩岸分治之複雜政治因素,無法參加許多國際組織,且隨著國內土地、勞動價格提高,台商只得對外投資以維持企業生存及發展,亦衍生人才外流後遺症,目前又面臨中國大陸產業崛起之競爭,台灣處境相對愛爾蘭艱困。

最後為經濟發展,愛爾蘭經濟以出口為導向,進出口占GDP比率甚高,再加上採行低稅賦政策,吸引外資投資,「凱爾特之虎」封號享譽多年;惟2010年愛爾蘭遭逢歐債風暴,淪為歐豬國家,該國除接受歐盟援助外,同時亦以裁員及減少退休金等方式進行政府支出改革,然為維持人員素質持續增加教育支出,亦對企業減稅以吸引外資,並鼓勵外來人口及女性就業以增加勞動力,遂於2013年底成為第1個脫離國際援助的國家,經濟數據亮麗,再度讓國際驚歎;但愛爾蘭過於仰賴外資,目前進出口90%集中於跨國企業,經濟成長亦多由全球前50大公司所貢獻,未能培植本土企業為該國經濟最大隱憂。而台灣因1980年代之高速成長而躋身為「亞洲四小龍」,亦度過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金融海嘯,但由於產業始終無法有效創新、升級,只能以代工為主,製造業附加價值甚低,2014年平均24.8%,至ICT等重要產業附加價值率則僅36%至38%,造成台灣普遍低薪之原因之一;但台灣企業發展蓬勃、生命力強韌,許多公司成為大型跨國企業之供應鏈,政府若能有效協助企業並根留台灣,相信台灣未來經濟仍大有可為。

綜上,台灣與愛爾蘭地理位置相似,均位於歐亞大陸旁之島國,經濟發展模式亦相近,係以進出口為主之小型開放經濟體,台灣雖缺乏愛爾蘭擁有之英語系國家、歐盟會員國及低稅賦等優勢,惟台灣強韌的中小企業亦非愛爾蘭所能及;而愛爾蘭雖與台灣同屬代工型態,其平均附加價值率卻達56%,代工並没有造成該國薪資偏低,足堪借鏡。筆者建議台灣應擺脫產值為大之迷思,除發展自有品牌外,應思考如何在既有基礎上從事高附加價值之代工或出口,以開創台灣經濟的藍海。

 

新聞照來源:www.shutterstock.com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