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荖葉食安請命 學者:全台灣有500多家提供料理 - 匯流新聞網

NEWS

為荖葉食安請命 學者:全台灣有500多家提供料理
  • 字級

照片來源: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網站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只要不屬於食藥署認定的「傳統性食品原料」,這些「非傳統性食品原料」就須依規定申請列入允許使用的食材。服務於台東大學、從事傳統飲食研究的人類學家張育銓教授表示,荖葉、月桃常被使用於台灣不少餐廳、小吃店料理,但目前列為「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之原料」,他以荖葉爲例,全台灣有128家餐廳,而實際上有提供料理的全台灣已達500多家。

張育銓另以月桃爲例,一樣列在「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之原料,全台灣約有5000家餐廳,有包月桃粽、阿粨、吉拿富、糯米粉粿等都是,初估約10萬個家庭食用。食用荖葉在全球已經好幾個世紀,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中國、台灣都有古代經典記載。目前國際上的很多國家都有荖葉食品,包括美國FDA都有專碼,可以合法上市和進口。

照片來源: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網站

張育銓說,從小他在中醫藥環境長大,目前推動荖葉去污名和合法已經第八年。飲食人類學對於可食與不可食有很多的研究。可食與不可食如果轉譯成當代的語彙就是食安。他強調,希望在政府與民間和學術單位在還沒有列在「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之原料」進行相關毒性試驗及其他足以證明安全性等資料或者填寫食藥署「判定是否為非傳統性食品原料」問卷之前,請盡到告知與宣導的責任,但是請不要做爲懲罰的依據,讓現代與傳統可以共存。飲食文化的關鍵不是如何擺盤、如何精緻化,而是守護與研發食材與料理,這是台灣的強項,台灣要走出去,傳統食材是通往世界的路徑。

義守大學原民專班的餐飲講師的谷桑·路法尼耀表示,為擺脫其長久以來大衆對荖葉的刻版印象與汙名的束縛,如何讓傳統文化產業華麗翻轉?優化傳統文化的價值及競爭力是目前首要工作。目前荖葉的認同與認可尚未在同一平行線上,期盼未來在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上,當然以食品安全為最重要的首要考量,再來才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多元,友善耕作的目標。

經營部落餐廳、榮獲國內外料理大賽的金牌廚師朱志揚表示,在鄉鎮推動地方創生、在部落教授族人創意料理,如果因部落傳統食材被檢舉而不能販售,將會失去推廣原鄉美食的意義。朱志揚強調,「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所需參考資料由民間蒐集不易,希望中央相關部會能提供協助,儘快讓原鄉部落常見食材通過認定。

農業部回應,以「荖葉」此一食材來說,預計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有報告,後續會再佐證國外資料界定攝取量,由農試所向衛福部提出相關申請。衛福部表示,無論是原鄉部落料理或是客家傳統飲食所用食材,衛福部會與農業部及原民會以及客委會等相關部會合作,協助了解不同族群文化背景的傳統飲食情形。如果食品原料是以非過去傳統方式來食用,例如不同部位、不同品種、不同植株,考量食物安全性需客觀評估,需參考歷史紀錄及文化佐證等資料,釐清食材來源及食用歷史等資訊,進行國內傳統食品原料的認定。

照片來源: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網站、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網站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轟侯友宜政見!柯文哲揭免頭期款每月繳更多 質疑圖利廠商

柯文哲怎麼贏?游盈隆:白營須堅定投票 與賴蕭形成世代階級對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