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買「可分解餐具」比較環保?不如自己帶餐具 - 匯流新聞網

LIFE

跟風買「可分解餐具」比較環保?不如自己帶餐具
  • 字級
跟風買「可分解餐具」比較環保?不如自己帶餐具

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綜合報導

隨著環保的概念逐漸抬頭,似乎就連餐具都要使用「可分解」的,不過,那些標榜無塑的餐具現在也遭到質疑。

消基會日前才召開記者會,公布這些號稱可被環境分解的「綠色塑膠」有7成都是假的,大部分產品只是「裂解」變成小碎片,卻標示「可分解」等用詞,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助長增加塑膠垃圾。

現在,也有人對「可分解餐具」提出疑問。台大化工博士謝玠揚在《良醫健康網》撰文指出,那些標榜由麥稈、稻稈以及玉米做成的餐具,其實是利用這些植物中富含的「澱粉」以及「纖維素」製成的;纖維素用來增加強度,澱粉則在經過發現之後產生乳酸,再把乳酸聚合連結起來,形成PLA(聚乳酸)。

謝玠揚指出,PLA是一種生物可分解性的高分子材料,在「高濕度」、「高溫」情形下會同時水解與熱降解變回乳酸,可是,由於「純的」PLA超過60度就會開始變軟變形,(下方有打臉說法)因此若是人們拿著一個純PLA杯子去微波,進去時是「一杯」,出來就可能變成「一攤」了。

謝玠揚表示,為了維持家用餐具微波加熱、重複使用的需求,大部分廠商會添加像是聚丙烯等其他材料增加餐具的耐熱與持久性,加入了塑膠之後,這些可分解餐具就不是100%可分解的了,而且還會影響塑膠回收,只要添加了塑膠,既沒辦法回收、也無法自動分解。

而且,由於要讓PLA分解的堆肥條件嚴苛、使用量太小導致各國大多還是以成本較為低廉的焚化方式處理;而因為聚乳酸在外觀上和傳統塑膠長得太像,民眾亦容易丟入塑膠回收區,形成塑膠汙染。

不過,也有網友指出,PLA現在已經可以透過結晶達到耐高溫,早就沒有混料的問題,表示「這本來就是個過渡期,等技術成熟一定是必要的」;更有網友提出中肯建議,「自己帶餐具」更直接又最環保,或是在免洗餐具上課徵「環保稅」等等。

相關新聞請看此:工研院南進 攜手泰國塑膠院 發展生質塑膠商機

就和先前的「購買一台新的電動車真有比較環保嗎?」的議題一樣,真正「需要」與單純「想要」之間,我們應該去思考如何開始一點一滴地慢慢減塑,而不是一窩蜂地去「購買」新的東西多增加地球的負擔。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www.shutterstock.com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