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王聿瀠 / 台北報導
「我想知道我爸媽是誰」?是多數被收養人的心聲。台灣每年的收養案件達2000件,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日前攜手兒少年收養資訊中心舉辦尋親記者會,並邀請2名跨海尋親個案現身說法,期盼透過網路與媒體,提高成功尋親機會,填補生命的空缺。
尋親個案蔡竹飛今年24歲,當年在新竹被棄養,2歲時出養到荷蘭,生父母至少有一方可能是菲律賓籍。至今蔡竹飛已經回台三次,在台灣這塊土地感受到家的感覺,也希望能知道關於原生家人的事。 「希望可以認識我的原生母親,想知道她現在過得好不好,是不是有時候也會想我。」
另一名29歲尋親個案許宏達,5歲時被收養到美國,現在定居在台灣教英文,多年來找尋親生父母都沒下落,但他始終不願放棄希望,「我來尋親,並不是因為我生氣,只是簡單的想跟你們見面,想知道我爸媽是誰。」
「我希望可以找到我的生父母、原生家庭的成員,也想知道我的名字是什麼,成為原生家庭中的一份子是我的心願」。高志仁曾來台3次,並親自造訪台中育嬰所找尋當年出養的資訊,不過因為育嬰所曾遇上一場火災,許多文件在當時不幸被銷毀,故目前無任何資訊可以協助尋親。即使如此,他仍不放棄任何一點點可能的希望。
今年53歲的李靜宜,1歲多時被瑞典籍夫婦收養,但她心中一直覺得自己是台灣人,當李靜宜年滿18歲時,並開始踏上尋親路程。她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生母名字,即便透過戶籍查詢及DNA檢測,還是沒有找到原生家庭。她期盼透過大眾的力量,助她找到的原生家庭。
民國78年11月9日出生的王嘉康,當年在林口長庚醫院附近被發現,身邊留有一張生母手寫的紙條,說明因為出生時腳部異常,寫著乳名「嘉康」,這名字是他與生母之間的連結。後來王嘉康被收養去了美國,螃蟹足經過多次手術,目前已可正常行走,也習有一技之長,一直以來不放棄找尋原生家庭,「想知道我的根在哪裡,想認識我的父母與手足,聽聽家族的故事」。
衛福部社家署表示,94年設置的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至今收到204件求助尋親個案,已協助78名被收養人與原生家庭重聚,但仍有126名因為資料缺乏,尚未順利尋獲親生父母。盼藉由記者會,社會大眾能對出養人有更多的包容,理解出養人的處境與他們當時不得不把孩子送離身邊的心情,讓他們有勇氣走上重聚之路。
照片來源: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