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羅驊鋒 / 台北報導
對失智症患者或家人來說,「安寧病房」這幾個字可能在心理層面上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顧問小組顧問白婉芝建議,將安寧病房改為「安寧緩和中心」,不管對患者或其家人都具有親和力,患者在專業的醫療照顧及在家人的陪伴下,讓患者可以安心且有尊嚴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白婉芝出席失智症安寧緩和醫療實務論壇時指出,身為長女的她曾任職國中老師30餘年,2013年母親經醫生確診失智症,後續3年在悉心照顧母親過程中,發現自己經常忘東忘西,就醫後發現自己竟也是輕度失智症患者,知道此消息後的她頓感晴天霹靂,甚至無法接受自己確診的事實,所幸在教會的會友陪伴下,漸漸走出確診陰霾。
後來白婉芝把母親送到養護中心,為母親提供專業妥善的照護,但她堅持每天到養護中心陪伴母親,陪伴其聊天、用餐進食等。她說許多家庭礙於生活狀況,不得已把患者送到養護中心看顧,儘管如此,親人的陪伴對失智患者而言相當重要,她呼籲親屬應給予時間多加陪伴患者。
白婉芝指出,母親在養護中心期間曾多次進出醫院急診室,身體機能日漸衰弱且狀況不好,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協助下,轉介到醫院的安寧照護病房,醫院提供24小時專業服務,護理師也會引導親人在院中為患者清潔、按摩等,為患者提供完善的照護之餘,也讓其感受到被尊重的一面。
白婉芝感到非常欣慰,因為母親在眾人的照護下,沒有遺憾且尊嚴舒適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予患者予親人而言,都是非常好的結果。
白婉芝說道,其實「安寧病房」四字讓患者或其親屬感覺到有壓力,她建議將其改為「安寧緩和中心」,對患者或親屬而言,也是較能接受的說法或用詞並具親和力。她期待,未來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協助下,台灣失智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措施能夠更進一步,讓親屬能夠在完善醫療照護下,陪伴患者善終,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圖片來源:CNEWS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