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特瓶回收率高達95% 對環境負擔仍大 - 匯流新聞網

LIFE

寶特瓶回收率高達95% 對環境負擔仍大
  • 字級
寶特瓶回收率高達95% 對環境負擔仍大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彥瑾綜合報導

寶特瓶是人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塑膠製品,數據顯示,2015年台灣回收了9.6萬公噸的寶特瓶,等於45億支寶特瓶,平均每人年用量近200支,數字相當驚人。雖然相較於其他廢棄物,台灣的寶特瓶回收率一直不錯,20多年來高達95%,但由於寶特瓶的原料提煉自石油,加上其不易分解的特性,因此最好還是減少使用,以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1992年,政府推行寶特瓶押瓶費制度,以每支2元的價格鼓勵回收舊保特瓶,使得寶特瓶回收率從原本的20%,一路攀升至80%以上。

然而,為避免民眾選擇性的回收,以及遏止業者短報回收數量,政府已於2002年取消此獎勵制度,但此後,寶特瓶回收率並未因此滑落,反而更加改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陳姿蓉認為,這是因實行多年的政策,讓民眾清楚了解寶特瓶是可回收材質,所以寶特瓶的回收率一直高達95%,遠高於歐洲的59%及美國的31.8%。

一般來說,回收寶特瓶會由清潔隊送至回收商,經過壓磚、解磚、脫標、粉碎、浮選等程序後,重新製成塑膠粒再次使用。不過報導提到,這類回收後的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稱為rPET(循環塑膠物料),但台灣現行法規明令禁止回收寶特瓶材料用於食品容器及包裝製作,因此台灣每年仍必須消耗7000萬公升以上的原油製作寶特瓶。

而這些由回收PET再製而成的rPET,在製作過程中受到高溫溶解,導致PET物理性質衰退,所以只能製成再生短纖維(fiber)做成衣服,且「其實裡面只有部分rPET,剩下的還是原生材料。」

資料顯示,目前市售寶特瓶大多採用回收率較高的PE等材質,但標籤是採用PVC材質,瓶蓋卻是PP材質,因此回收時需耗費大量人工;此外,寶特瓶使用的塑膠材料以石油提煉而成,製造時需用大量的水冷卻、清洗瓶身,接著一連串包裝、運送、銷售等過程,因而造成相當多的碳排放。

除了從源頭減少使用量外,在回收時,先將瓶蓋與瓶身分開,並撕下不易回收的標籤減少回收成本,最後將瓶子壓扁以節省空間,同時還能降低人力成本浪費、提升再生料純度,讓舊寶特瓶能做更充分循環利用。

延伸閱讀:
匯流新聞網:亞洲地區電子垃圾遽增環保團體籲提升回收率
匯流新聞網:太平洋上的巨型垃圾島:「太平洋垃圾帶」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CNEWS 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R18